-
盛衰
盛衰事物发展中的兴奋与抑制,生长与退化,增强与削弱等对立变化过程的两种状态趋势。《素问·六微旨大论》:“而化而生,故因盛衰之变耳。”
-
盛
见“盛者夺之”。《素问·气交变大论》:“故时至有盛衰,凌犯有逆顺,留守有多少。”《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六节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高世栻注:“受胃之浊,水谷未分,犹之受盛之官。”
-
观神色
观神色为望诊内容之一。神与色同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观察精神、意识、表情,以及面部色泽、目光神采等变化,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和寒热虚实等情况。故观神色是了解正气盛衰的方法之一。《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丹溪心法》:“欲知其内者,当观乎外;
-
气色
见《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五脏六腑的精华藏于内为气,现于外为色,“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四诊抉微》),隐然含于皮肤之内者为气,显然彰于皮肤之表者为色,气的有无盛衰决定了色的泽夭枯荣、有神无神,故可由此诊察内脏精气的盛衰、存亡,判断病情的轻重安危。
-
十二支
十二支是十二地支之简称,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干支数(或称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奇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称为阳支,偶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支,分别表示六气盛衰变化。
-
地支
运气学说以十二支分主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古代用来表示四时八节之气变化的阴阳盛衰过程。地支与天干相配,称为干支,或六十甲子。参见六十花甲子:六十花甲子指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互配合 转,而成六十花甲子,也称六十环周、六十甲子。阳干必配阳支,阴干必配阴支。
-
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简称十二支,又称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与十天干组合成六十干支数(或称六十甲子),用来纪年、纪日。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奇数地支(子、寅、辰、午、申、戌)称为阳支,偶数地支(丑、卯、巳、未、酉、亥)称为阴支,分别表示六气盛衰变化。
-
泻方补圆
泻方补圆为刺法用语。见《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针,及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乃行焉。《类经》张介宾注:“方,正也,当其正盛正满之谓也。”意指针刺必须等候气血盛衰之时而施补泻。
-
产后三审
产后三审(observingthreepostpartumitems)是指诊断产后病的三项观察内容。包括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张氏医通》卷十一:“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脉证相反,纵无危候,必多变端。”
-
肺主气
肺主气是指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的功能。二是主一身之气,体内各种气机活动,营卫之气、宗气、元气的生成和盛衰,均与肺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五味》:“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肺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有调节作用。《医学实在易》:“气通于肺脏,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
-
度俞
度俞是指测度经脉腧穴所在,以定病之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度,测度;俞,腧穴。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
-
离左酉南
离左酉南即午后12~18时(未、申二时)。出《标幽赋》。古人本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气血盛衰与月之盈亏相比,同样有周期性变化。把午后酉前的未、申二时比作下半月,取月廓由盈转亏,喻人之气血由实转虚,针灸治疗应顺其势,用泻不用补。参见午前卯后:午前卯后指时辰。从“辰”到“巳”,为每天上午的7~
-
寒热
概述:寒热:1.八纲辨证中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2.恶寒发热的统称。寒证与热证能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如寒热往来。
-
溢畜
“溢畜”指的是奇经八脉对于十二经脉的调节作用。畜通“蓄”,指蓄入。《难经·二十八难》:“沟渠满溢,流于深湖…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相反,当人体气血虚衰时则可从八脉流入十二正经。这就是“溢畜,”即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
-
精明之府
“精明”指目,也指人体的精气活动。精明之府指头部。因脏腑经络之精气会聚于此,故名。头面部为眼睛五官所在之处,是人体精气活动表现最明显之所在,观察眼睛及头面部的状态,可以测知精气神的盛衰。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
五诊
五诊指五脏辨证。临床要综合五脏见证,审察其阴阳虚实。《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
五度
五度为古诊法。出《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度(duó夺),衡量测度。古代有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等五度。五度有虚有实,合称十度。用针前,先辨别十度,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补泻刺法。
-
色以润泽为本
色以润泽为本为诊法。出《望诊遵经》。望面部色泽用以推断疾病的预后。人体内在气血盛衰,可外现于面部色泽,尽管病色各有不同,总以明润光泽,预后较好;枯晦不泽,预后较差。
-
论勇
《论勇》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本文论及勇敢与怯弱的性格,故名。首先论述人体的皮肤色泽不同,因而在每一季节中受病的情况也不同。同时,进一步论述了勇敢与怯弱的不同性格与心肝胆等内脏功能盛衰有关。
-
论疾诊尺
《论疾诊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尺,尺肤,即自肘至腕的皮肤。本篇讨论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和诊尺肤在诊断上的意义,故名。指出诊尺肤的润泽、粗糙、肉的坚实与脆弱、寒热等各种现象,有助于测知内脏的盛衰和病变情况。此外,还介绍了诊目、诊齿、诊血脉、诊妇女怀孕、诊小儿病等方法。
-
五味所禁
五味所禁为治疗学术语。《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马莳曰:“此言五脏之味有五禁,皆五行之相克者也。”《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又云:“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此强调“无令多食”,而非完全禁忌。故临床用药,需先辨五脏阴阳气血盛衰来调配五味。
-
五色丹
五色丹为病名。又名油肿赤硫丹、五色油丹。治宜大黄、芒硝、栀子、黄芩、干蓝叶、商陆各等分,为细末。或枣树根四两,丹参三两,菊花一两半,煎汤外洗,避风。宜用小柴胡汤煎服,并以渣敷丹上,良。
-
五火
五火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之元阳。五脏各有阴有阳,阴阳各有盛衰之变,五火是指五脏之亢阳。《黄帝内经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张志聪注:“一水,谓太阳之水;五火,五脏之阳气也。”王冰注:“五火,谓五脏之厥阳。”
-
中正之官
中正之官为人体器官名,是胆的别称,因胆助肝之疏泄,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主要是人的胆量、勇气与胆气的盛衰有关。胆有决断的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惊恐)的不良影响,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相互间的协调关系,有重要作用,故比喻为中正之官。
-
瘦
瘦①肌肉不丰满,与“肥”相对。《素问·八正神明论》:“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②指沉细的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春夏而脉瘦,秋冬而脉浮,命曰逆四时也。”(王冰注:“春夏脉瘦,谓沉细也。大法,春夏当浮大而反沉细,秋冬当沉细而反浮大,故曰不应时也。”
-
生熟
生熟为灸法术语。熟,指多灸和火力较旺,又分小熟和大熟。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久病体质虚弱,或头面、四肢末端灸之宜生。当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必拘泥。《备急千金要方》:“头面、目、咽,灸之最欲生、少;其腰脊欲须少生。《外台秘要》:“凡灸有生熟,候人盛衰及老少也。衰老者少灸;
-
色随气华
色随气华是指色泽随五脏精气的盛衰而相应变化。《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色泽是五脏精气的外荣,上见于颜面,光泽明润,含蓄不露,为精气充足。如果重病或久病,脏气已衰,则出现枯槁、晦暗甚至真脏色败露的各种病色(见《四诊抉微》)。
-
肉
2.肥人的一种类型。肌肉司全身运动之组织。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而得,为脾所主。《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肌肉丰满与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皮肉不相离者,肉。”参肉人:肉人为三种肥壮人中的一种。出《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皮肉结实,体型较大。
-
髯
髯(rán,音然)两侧面颊的胡须。古人认为髯的多少及色泽的好坏与血气的盛衰有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
-
脾合肉
脾合肉生理学术语。指五脏与五体相合,脾主合于肉。肌肉的营养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
-
贯脓
贯脓出《古今医鉴》。指痘疮贯脓。凡痘疮七至九日渐贯脓,脓水之盈亏,视气血之盛衰而定。气血充盈者,易脓易痂;气血不足者,毒不成浆,气不胜者,则毒内陷,出现五陷等现象。《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分灌浆顺证、灌浆逆证、灌浆险证。
-
肝气虚
肝气虚为证候名。出《素问·方盛衰论》。指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致升发无力,疏泄不及的病理变化。《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肝气不足,则病目不明,两胁拘急,筋挛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将捕之,是肝气之虚也。”治宜滋养肝肾。
-
并合
并合是指综合分析之意。《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故不明……。”
-
身形
身形即身体的外表形态。为五脏六腑的外卫,通过察看身形肢节,就可测知内脏精气的盛衰,是望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师传》:“身形支节者,藏府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
经穴测定
经穴测定指用经穴测定仪在体表测定穴位的导电量,以指导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多在各经的代表性穴位和原穴、井穴、郄穴及背俞穴上进行。根据测定的结果,分析左右两侧经穴导电量的高低和差数,可判断何经受病以及各经气血的盛衰。一般以高出其他穴位1/3者为高数,低出1/3者为低数。
-
体质治疗
体质治疗即针对病人体质情况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禀赋特点和后天调养使人体素质有强弱之异,有偏寒偏热之殊;年龄长幼致人体气血及内脏盛衰、生理活动不同,对致病因子的反应能力不同;(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4)体质差异对针刺反应不同,敏感程度不一。对具有不同性味的药物各有宜忌。
-
得神
神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得神是人精神饱满,目光灵活,反应灵敏,语言清晰,面色润泽,呼吸平稳,脉象和缓有力等生命活动正常的表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盛衰、疾病轻重、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表示五脏机能尚好,疾病较易治疗,预后较好。《素问·移精变气论》:“得神者昌。”
-
疮疡辨脓
疮疡辨脓疮疡诊法之一。历代医家论述疮疡辨脓,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①辨疮肿内有脓无脓。凡疮疡患者,如脉紧数或迟,患部按之微热微红坚硬,按之痛不甚,指起不复(无应指感)者,为脓未成;脉数,患部发热,按之疼痛,指起即复(即应指)者,为脓已成。③凭脓液的质、色、气、味辨别毒邪之盛衰,正气强弱。
-
参伍
指在诊断和治疗时应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参照比较,然后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针。《素问·脉要精微论》:“切脉动静而视精神,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矣。”《素问·八正神明论》:“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
-
血余
血余即头发。发的荣枯与血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头发为中药,处方时多书写为血余,如血余炭。《本草纲目》乱发条:“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痫,去心窍之血。”
-
穴位电测定
穴位电测定从皮肤电现象研究穴位的特性。皮肤电阻测定多采用经穴测定仪进行,将一些电阻低而导电量较高的点称为“良导点”,其位置多数与穴位相符。皮肤电位测定,发现一些电位较高的点与内脏功能有一定关系,被称为“皮肤活动点”,其数量较穴位多,有的点与穴位相符。从导电量的高低可分析各经气血的盛衰现象。
-
形度
形度为诊断学名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是指以望诊测度病人形态的盛衰,体质的强弱,提供辨证治疗的参考。《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
夏化
夏化指夏令主气的盛衰多少。《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
-
月食疮
《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一指发病部位比较广泛,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随月盛衰;见《证治准绳·疡医》。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可选用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温胆汤等加减。
-
阴阳之人
出《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阳人·阴阳之人:阳人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阳盛者。阴人·阴阳之人:阴人是指五态之人中偏于阴盛者。根据人的不同形态,筋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并据以论治。《黄帝内经灵枢·通天》:“古之善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
-
卒
卒㈠音足(zú)。《素问·方盛衰论》:“受师不卒,使术不明。”《灵枢·邪客》:“愿卒闻之。”《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毕卒刺之。”
-
正邪相争
概述:正邪相争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名词。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正邪相争指伤寒少阳病出现寒热往来的病机。恶寒是正不胜邪,发热是正气抗邪外出,寒热交替出现是正气与邪气互相争持不下。《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
-
脏度
脏度为五度之一。即测度脏腑的坚脆、大小、位置,以及功能虚实情况。脏度具体内容见《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胃肠”、“平人绝谷”诸篇,记载颇详,可供参考,但限于历史条件,其中有些不免穿凿臆测,应予正确对待。《黄帝内经素问·方盛衰论》:“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
-
失神
指人精神萎靡,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反应迟钝,言语低微,面色无华,肌肉瘦削,或二便失禁等生命活动衰败的表现。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是五脏精气的体现。审察神的得失是判断正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和预后吉凶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失神者亡。”
-
祛邪扶正
指对于邪气实而正气偏虚的病证,应采用以消除病邪为主,扶助正气为辅,使邪去正安或正复的治疗原则。取邪去则正自安之意。临床运用时,应根据正邪盛衰的具体情况而采取扶正祛邪、祛邪扶正或攻补兼施。而扶正祛邪通常是针对正虚而邪稍衰的病情,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的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