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病因病理病機

病因

常因致病力強的細菌引起,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變形桿菌和大腸桿菌爲多見。這些細菌毒力較強,起病急,病情重,常繼發於其他部位的感染,爲全身感染的一部分,如腦膜炎、肺炎、血栓性靜脈炎等,有時伴有其他器官的轉移性化膿病竈。通常發生於正常心臟。

病理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50-60%發生於正常心瓣膜,瓣膜及腱索可有潰瘍穿孔,腱索斷裂及大而脆的贅生物,贅生物脫落爲細菌栓子,導致栓塞及遷移性膿腫。

臨牀表現

主要爲:①敗血症表現,起病急,進展快,有高熱,寒戰、乏力等中毒症狀。②皮膚出血點及栓塞現象。③心臟表現,早期多無雜音,個別起病後短期內出現新的雜音並迅速變爲高調、粗糙、及出現心力衰竭。④葡萄球菌感染可併發肺膿腫、腦膿腫及其他遷移膿腫,表現爲咳嗽,呼吸困難、抽搐、偏癱等。⑤白細胞增加,進行性貧血,多次連續血培養陽性率較高。

診斷

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主要爲敗血症的臨牀表現,尤其在心臟無雜音時,本病常爲原發感染所掩蓋,易於漏診,對一週以上的發熱,需注意心臟聽診改變,皮膚出血點及栓塞現象。常需與流行性感冒、急性關節炎、急性化膿性腦膜炎、急性腎盂腎炎等鑑別。近年來,由於心臟外科學手術的進展和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不典型或特殊類型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有日漸增加之勢,如人工瓣膜置換術,血液透析或先心病矯正術後,均增加了心內膜感染機會,對手術後發熱患者,應提高警惕。

治療

本病預後取決於治療早晚,抗生素對原發細菌的控制能力,心臟瓣膜的損傷程度及患者的抵抗能力,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革蘭氏陰性桿菌等,由於細菌毒力強,可較快使感染的瓣葉損傷,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若出現心力衰竭或原心力衰竭加重,出現新的雜音或雜音多變,有栓塞現象等,均爲感染不能控制的徵兆,需考慮更換抗生素。加強支持療法,改善一般情況後,爭取早日手術,延遲過久,病情可能進行性惡化,常喪失手術機會。

抗生素治療的具體細節同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節。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