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

戰國 佚名◎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

黃帝問於岐伯曰:水谷入於口,輸於腸胃,其液別爲五。天寒衣薄則爲溺與氣,天熱衣厚則爲汗;悲哀氣並則爲泣;中熱胃緩則爲唾。邪氣內逆,則氣爲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爲水脹,餘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願聞其道。

岐伯曰:水谷皆入於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上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爲津,其流而不行者,爲液。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則爲痛。天寒則腠理閉,氣澀不行,水下留於膀胱,則爲溺與氣。

五腑六腑,心爲之主,耳爲之聽,目爲之候,肺爲之相,肝爲之將,脾爲之衛,腎爲之主外。故五臟六腑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並則心繫急,心繫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繫急,肺不能常舉,乍上乍下,故咳而泣出矣。

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氣逆,故唾出。

五穀津液,和合而爲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谷並行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爲水脹。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