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病 2009年01月06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簡稱鉤體病。是由致病性鉤端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傳染病。其臨牀特點爲高熱、全身痠痛、乏力、球結合膜充血、淋巴結腫大和明顯的腓腸肌疼痛。重者可併發肺出血、黃疸、腦膜腦炎和腎功能衰竭等。

1886年,Weil首次報道本病,稱爲外耳病,後證實爲黃疸型鉤體病。1914年。稻田用鉤體病患者的血感染動物成功;1916年,井戶從家鼠和溝鼠腎臟中查見具毒力的鉤體;1917~1918年,野口認爲從患者、鼠體查到的鉤體與已知的螺旋體不同,故命名爲鉤端螺旋體。

我國古代醫書中有“打穀黃”、“稻疫病”記載,與近代鉤體病類似,直到1943年纔有正式報道。

病原學

鉤端螺旋體菌體纖細,常呈C型或S型,長6~20μm,寬0.1~0.2μm,有12~18細密螺旋,一端或兩端彎曲呈鉤狀,無鞭毛。既往用鍍銀染色顯黑色,姬姆薩染色法呈淡紅色。現用免疫熒光和免疫酶染色觀察。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直接觀察其形態,其菌體發亮似串珠,運動活潑,呈特殊的螺旋運動。電鏡下鉤體由柱形菌體、軸絲和外膜組成。原生質之外的外膜有保護性抗原。鉤體是需氧菌,在含兔血清的柯索夫(korghof)培養基、pH7.2~7.4,28℃條件下需1~2周方生長。也可用幼齡豚鼠和金芳地鼠腹腔接種分離。鉤體對外界抵抗力頗強,在冷溼及弱鹼環境中生存較久。在河溝及田水中能存活數日至月餘。對乾燥、熱、酸、鹼和清毒劑很敏感。日光直射2h,60℃下10分鐘,餘氯超過0.3~0.5ppm3分鐘死亡。

鉤體的抗原結構複雜,主要爲型特異性抗原和羣特異性抗原。致病性鉤體分爲20個血清羣,172個血清型。我國已發現18個血清羣,70個血清型。以黃疸出血羣、波摩那羣、犬羣、秋季熱羣、澳洲羣、七日羣和流感傷寒羣分佈較廣。北方地區以波摩那羣爲主。南方流行羣複雜,以黃疸出血羣爲稻田型流行區的主要菌羣。各羣鉤體之間多無交叉免疫力。有些菌羣如黃疸出血羣、流感傷寒羣與犬羣之間,流感傷寒羣與波摩那羣之間可有交叉保護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