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大肌移植、肛提肌修補術

手術 肛門失禁的手術 直腸和肛管疾病的手術 小兒外科手術 臀大肌移植、肛門外括約肌成形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ún dà jī yí zhí 、gāng tí jī xiū bǔ shù

2 英文參考

gluteus maximus transplant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levator ani

4 分類

小兒外科/直腸肛管疾病的手術/肛門失禁的手術/臀大肌移植肛門外括約肌成形術

5 ICD編碼

49.7504

6 概述

臀大肌移植、肛提肌修補術用於肛門失禁的手術治療。 肛門失禁是糞便通過肛門失去控制,或控制能力減弱的現象。引起肛門失禁的原因很多,失禁的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肛門失禁既可以是習慣性,也可能系先天神經系統發育缺欠所致,多見於腰骶部脊柱裂或脊膜膨出。這類病兒排便感覺肌肉的運動均受影響,直腸充盈時無便意,故無反射排便活動肛門外括約肌系統及盆底肌肉在無運動神經支配下處於放鬆狀態,故糞便可隨時漏出。肛門失禁也可見於直腸肛門外傷的病例,但最多見於直腸肛門畸形術後,特別是高位肛門閉鎖時,直腸發育不全,盲端位於肛提肌上方,又缺乏肛門內括約肌,外括約肌發育發生若干變化。手術中外括約肌損傷、術後併發感染瘢痕形成均可能影響外括約肌功能。此外,在直腸拖出過程中,直腸未能通過肌肉複合體也是造成術後失禁的原因之一。據我們統計,肛門失禁的70.1%繼發於高位無肛術後,肛門失禁也見於肛門部疾患,如肛門直腸脫垂導致括約肌鬆弛,骶尾部或肛管腫瘤的牽拉、肛門瘢痕性狹窄等。由於肛門失禁病因及失禁的程度有很大不同,有時同時有幾種原因所引起,故治療也相當複雜。手術應根據每個不同的病例精心設計。

利用臀大肌肌束重建肛門外括約肌也是肛門外括約肌替代性手術常用的方法,其適應證與掌長肌移植術基本相同。臀大肌移植手術方法較多,但其原理相似。1978年法國學者Proshiantz提出應用臀肌轉位替代外括約肌功能治療肛門失禁,他認爲肛門失禁最常見的原因是直腸肛門畸形初次手術時拖出結腸時避開了肛提肌環,使生理直腸角消失,因而提出用帶血管神經的臀大肌束在原始直腸角上方形成一個新的直腸角,恢復直腸肛門角上方腸管的貯存器作用。1983年Skef報道了類似的方法,不同之處是將兩側臀大肌束做成一個環圍繞肛門。1980年賴炳耀等首次在國內報道利用臀大肌轉位修補肛提肌治療先天性肛門閉鎖術後大便失禁(圖12.14.2.6.1-1A、B)。

8 禁忌症

肛門狹窄性失禁、肛門周圍有過瘢痕肛門口徑過大及有大量直腸黏膜外翻時,不適宜行此手術。

9 麻醉體位

可採用連續硬脊膜外阻滯麻醉或全麻。病兒俯臥位恥骨聯合下墊高。

10 手術步驟

1.切口  於尾骨尖與肛門間做弧形切口(圖12.14.2.6.1-2)。

2.遊離皮下組織後,顯露肛提肌肛門外括約肌,同時顯露直腸後壁。探查證實該部肛提肌過於薄弱,或初次手術時損傷過大,不能向中線靠攏縫合。遂向兩側分離脂肪組織暴露臀大肌內側部,視直腸後方肛提肌缺損的範圍,決定切取臀大肌瓣的寬度。在臀大肌一側,自尾骨起向外下方做一弧形切口,遊離厚約1cm的臀大肌瓣。於對側臀大肌表面做對應的弧形切口,遊離相同厚度的對側臀大肌(圖12.14.2.6.1-3)。

3.將左右兩側的肌瓣拉向中線,覆蓋於直腸後方,以2-0絲線間斷縫合或重疊縫合。與此同時,可將示指放入直腸內,當感到縫合的肌瓣確實向前推壓直腸,加大了直腸角即爲合適。肌瓣的遊離下緣縫合固定於直腸遠端的殘餘外括約肌肛提肌上。傷口放橡皮片引流,逐層縫合切口(圖12.14.2.6.1-4)。

11 術後處理

臀大肌移植、肛提肌修補術術後做如下處理:

1.術後禁食或進流質飲食,必要時服用阿片酊(或複方樟腦酊),保持3d以後再排便。全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2.傷口引流條於術後48h拔除。

3.2周內不得做肛查,以防造成肌瓣縫合處崩裂而至手術失敗。

4.術後待切口癒合後,教會病兒訓練臀大肌收縮,幫助控制排便

12 併發症

1.切口感染  因術中切口靠近肛門,容易造成傷口污染

2.縫合肌瓣破裂,造成手術失敗。

3.嬰幼兒手術後不能配合訓練,故難以收到滿意的療效。故手術適用於學齡兒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