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腹癰 2017年06月1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胯腹癰(inguinal abscess acute pyogenic inguinal lymphadenitis[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8.。是指生於胯腹部的癰[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48.[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胯腹癰爲急性化膿性疾病,古代稱爲“跨馬癰”。其特點是結塊腫痛,皮色不變,步行困難。

胯腹癰相當於西醫的腹股溝急性淋巴結炎。

胯腹癰的病因病機

胯腹癰多因下肢、陰部破損,外染毒邪循經而繼發;或因溼熱內蘊,氣滯挾痰凝結而成。

胯腹癰的診斷

發病者多有下肢、陰部破傷史。

初起在胯腹部有一結塊,形如雞卵,腫脹發熱,皮色不變,疼痛明顯,患側步行困難,伴惡寒發熱等症狀。如腫塊增大,皮色轉紅,持續跳痛,伴有惡寒發熱、大便祕結等症狀,此爲化膿之象。

胯腹癰的治療

辨證治療

溼熱蘊結

症狀

胯腹部結塊腫痛,患肢拘急;伴惡寒發熱、口乾、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數。

辨證分析

溼熱之邪蘊結於胯腹部,經絡阻滯,氣血不暢,故有結塊、腫痛;溼熱泛溢,故發熱、口乾、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數爲溼熱壅結之象。

治法

清熱利溼,解毒消腫。

方藥治療

五神湯合萆蘚滲溼湯加減。

外治法

膿成則切開排膿,用九一丹或八二丹藥線引流,外蓋金黃膏或紅油膏。膿盡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胯腹癰患者日常保健

1.積極治療原發病。

2.胯腹癰患者飲食宜清淡,忌食魚腥、辛辣、炙博之品。

關於癰

癰(abscess (diseas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爲病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0.。又稱“外癰”。是指生長於皮肉之間,以局部光軟無頭,紅腫疼痛,結塊範圍多在6~ 9cm大小,發病迅速,易腫、易潰、易斂,或有惡寒、發熱、口渴等全身症狀爲主要表現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見《五十二病方》。癰爲急性化膿性疾患的總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70.

癰是氣血爲毒邪壅塞而不通的意思,有“內癰”與“外癰”之分。內癰生在臟腑,外癰生在體表。由於發病部位不同,本病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稱頸癰;生於腋下的,稱腋癰;生於臍部的,稱臍癰;生於胯腹的,稱胯腹癰;生於委中穴的,稱委中毒。

《黃帝內經靈樞·癰疽》雲:“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爲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爲焦枯,五臟不爲傷,故命曰癰。”

癰相當於西醫的體表淺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

詳見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