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論》

金;元 李杲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陰陽升降論

《易》曰∶兩儀四象,乃天地氣交八卦是也。在人則清濁之氣皆從脾胃出,榮氣榮養周身,乃水谷之氣味化之也。清陽爲天(積陽成天。地氣上爲雲,天氣下爲雨。水谷之精氣也,氣海也,七神也,元氣也,父也),清中清者,清肺以助天真。清陽上竅(耳、目、鼻、口之七竅是也),清中濁者,榮華腠理清陽腠理毛竅也),清陽四肢真氣充實四肢)。濁陰爲地(積陰成地。雲出天氣,雨出地氣五穀五味之精,是五味之化也。血榮也,維持神明也,血之將會也,母也),濁中清者,榮養於神(降至中脘而爲血,故曰心主血心藏神)。濁陰下竅前陰膀胱之竅也),濁中濁者,堅強骨髓濁陰五臟(散於五臟之血也,養血脈,潤皮膚肌肉、筋者是也,血生肉者此也),濁陰六腑(謂毛脈合精經氣歸於腑者是也)。天氣清靜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雲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不榮;賊風數至,豪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聖人從之,故身無苛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此說人之不避大寒傷形,大熱傷氣四時節候更改之異氣,及飲食失節,妄作勞役,心生好惡,皆令元氣不行,氣化爲火,乃失生夭折之由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