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醫醇剩義》

清 費伯雄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大腸燥

大腸燥熱,則髒陰枯槁,腸胃不通,大便祕結清燥潤腸湯主之。

清燥潤腸湯

(自制)生地(三錢)熟地(三錢)當歸(二錢)麻仁(三錢)蔞仁(四錢)郁李仁(二錢)石斛(三錢)枳殼(一錢蜜水炒)青皮(一錢五分蜜水炒)金橘餅(一枚)此方以二地、三仁爲主藥生津潤燥,開結之力頗速。再加當歸養血,石斛養胃青皮枳殼皆蜜水炒,協金橘餅流通肺胃之氣。肺與大腸表裏,補其髒必兼疏其腑,瀉其腑必兼顧其髒,此臟腑相連,不可分割之定理也。祖怡注。或問脾胃大小腸,何以不立燥涼方?答曰,胃爲水穀之海,脾爲溼土之髒,秋感燥涼,不畏其燥。且《金匱》雲,大腸有寒者多溏,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其毋庸立燥涼方宜矣。本門方用紅棗十枚者,有肝燥熱燥涼,脾燥熱、腎燥涼,共四方。祖怡又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