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熱暑疫全書》

清 周揚俊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脈理

周禹載曰。夏日暑溼交蒸。人多中暑。證與熱病相似。首宜以脈辨之。夫熱病之脈必盛。中暑之脈必虛。蓋寒傷形而不傷氣。所以脈盛。暑傷氣而不傷形。所以脈虛。然又有弦細芤遲之脈者何也。人當暑月必多汗。汗多則脈虛。此其常也。守真曰。熱爲陽中之至陽。以熱傷氣。則汗自出。病雖爲熱。脈不能實。而反虛弱也。若汗出當風。閉其汗孔。則風與汗溼留泊肌腠。脈故弦細。或虛風不作鬱熱。表虛自汗出者。脈必芤遲也。統而言之曰虛。分而言之曰弦細芤遲。其不以浮大之脈。混入虛脈之中。稱爲暑病之脈也。張鳳逵曰。劉復真雲。暑脈虛而微弱。按之無力。又脈來隱伏。弦細芤遲。皆暑脈也。脈虛身熱。得之傷暑中。脈虛而微者是也。寒病傳經。故脈日變。溫熱不傳經。故脈不變。寒病浮洪有力者易治。芤細無力者難治。無脈者不治。若溫熱則不然。溫有一二部無脈者。暑熱有三四部無脈者。被火所逼勒而藏伏耳。非絕無也。於病無妨。攻之亦易。醫人一切驚走不知。照經用辛寒藥。火散而脈起。脈起而病癒。徒駭何益乎。要在辨之詳耳。蓋溫熱病發在一二經。始終止在此一二經。更不傳遞別經者。其一二經或洪數。則別經弱且伏。根據經絡調之。則洪者平。伏者起。乃愈徵也。昔在萬曆丁未三月間。予寓京師。備員太倉庫瘥。忽一日吏部同鄉劉蒲亭馳報曰。病劇求救。予就其寓。吏部同僚諸公環守之。已備後事。譫語捻衣。不寐者已七八日。御醫院吳思泉名醫也。偕醫數人治之。予診其脈。止關脈洪大。其餘皆伏。乃書方竹葉石膏湯。諸公皆驚曰。吳等已煎附子理中湯。何冰炭如是。予詰之。吳曰。陽證陰脈。故用附子。予曰。兩關洪大。此陽脈也。其餘經爲火所伏。非陰脈也。吳厲聲相爭。予亦動色自任。諸公從之。一劑甫時。即止譫語。就寐片時。予視其脈已洪者乎。而伏者起。諸公相視曰。此真張仲景也。又用辛涼藥調理痊癒。脈證有相合者易知。有相左者難知。脈明而後可以辨證。證真而後可以施藥。要在虛心細察。不可執已見。而以百藥嘗試。令命在反掌間也。慎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