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配本草》

清 嚴西亭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茯苓爲之使。惡白蘚皮、龜甲。甘,微溫。入手太陰經,兼入足太陰氣分。助氣補血。固腠理益脾胃,託瘡瘍,止盜汗。(固氣之功。)得棗仁,止自汗。配乾薑,暖三焦。配川連,治腸風下血。配茯苓,治氣虛白濁。配川芎糯米,治胎動腹痛、下黃汁。佐當歸補血。使升、柴,發汗。補虛,蜜炒。嘈雜病,乳炒。解毒,鹽水炒。胃虛,米泔炒。暖胃,除瀉痢,酒拌炒。瀉心火,退虛熱,託瘡瘍,生用。恐滯氣,加桑白皮數分。血枯(助氣生火,血愈枯也。)中風,(陽氣升,風益疾,痰益盛。)火動生痰,五內虛甚,(升氣於表也。)上熱下寒,(氣升,上益熱,下益寒。)痘色不潤,(助氣,血愈枯。)肝氣不和,(黃耆能動三焦之火。)皆禁用。怪症∶四肢節脫,但有皮連,不能舉動,此筋解也。用黃耆三兩,酒浸一宿,焙研,酒下二錢,至愈而止。黃補氣,而氣有內外之分。氣之衛於脈外者,在內之衛氣也。氣之行於肌表者,在外之衛氣也。肌表之氣,補宜黃耆。五內之氣,補宜人蔘。若內氣虛乏,用黃升提於表,外氣日見有餘,而內氣愈使不足,久之血無所攝,營氣亦覺消散,虛損之所以由補而成也。故內外虛氣之治,各有其道,不諳其道而混治之,是猶盲人之不見黑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