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症治方》

明 吳正倫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噎膈

脈沉緩無力。爲氣虛。數而無力。帶澀。爲血虛。洪數有力爲火。寸關脈沉而滑爲痰。兩關弦滑爲吐逆。緩滑者可治。澀弱者難治。症內經曰∶三陽結謂之格。注云。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者。熱結也。小腸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後不通。膀胱熱結。則津液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必反而上。此所以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也。三因雖有五噎五膈之分。其實病本則一。雖按法施治。若不斷濃味。戒惱怒。慎起居。縱服良劑。莫能爲也。故張機峯雲。膈當神思間病。惟內觀自養。可以治之。此言深中病情。可不信哉。治宜生津。養血。順氣。清痰。降火。開結。使陰陽和平。氣順痰下。則病無由而作矣。用童便、薑汁竹瀝蘆根汁、韭汁、人乳、或牛羊乳氣虛。入四君子血虛。入四物、有痰。入二陳、有熱。入解毒、切忌香燥之藥。古方人蔘以補肺。御米以解毒竹瀝以清痰。當歸以養血。粟米以實胃。蜜以潤燥。姜以去穢。不比局方。悉用辛香燥烈之藥。一概混治。遇挾寒者。間或偶效。但今人悉因痰火七情所致。其無寒也明矣。若妄投前藥。咎將誰歸。方清痰養血湯噎膈吞酸吐酸水。半夏曲(一錢五分)白茯苓(一錢)當歸(二錢)陳皮(一錢)甘草(三分)白扁豆(一錢)人蔘(一錢)白朮(五分)御米(炒八分)蘿蔔子(炒七分)黃連(吳萸同炒去吳萸一錢)上作一服。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服。臨服。加薑汁(五匙)、竹瀝(一盞)、蘆根汁(二盞)、同藥攪勻服。痰盛。加貝母(一錢)、枳實(五分)。火盛。加山梔仁(薑汁炒)、黃芩(酒炒各八分)。順氣。加木香(五分)、檳榔(八分)。開鬱。加香附(童便浸炒一錢五分)、神曲(七分)。養血。加麥門冬(一錢)、桃仁(二十粒)、生地黃(八分)、牛羊乳(各一盞)。生津。加同上、再加烏梅(一個)。潤燥。加麻仁杏仁(各一錢)、郁李仁(一錢)、人牛羊乳(各不拘多少)。抑肝。加白芍藥橘葉(各一錢)、青皮(五分)。補脾。加蓮子(五枚)、倍用參術。止嘔。加藿香砂仁(各七分)。消膨。加枳實砂仁(各七分)。止瀉。加白芍藥肉果(各一錢),去當歸吞酸吐酸。加藿香(八分)、砂仁(五分)、倍用茱萸、炒黃連、心腹痛。加木香(五分)檳榔(七分)、青皮(五分)、白芍藥(一錢)、桂(三分)、白豆蔻仁(五分),去參術、當歸(減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