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手法復位和鋼針軸位固定術

手術 足部手術 骨科手術 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 足部骨折與脫位的手術治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ēn gǔ gǔ zhé shǒu fǎ fù wèi hé gāng zhēn zhóu wèi gù dìng shù

2 英文參考

closed reduction and axial fixation of fracture of calcaneus

4 分類

骨科/足部手術/足部骨折脫位的手術治療/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

5 ICD編碼

79.1701

6 概述

跟骨骨折手法復位和鋼針軸位固定術用於跟骨骨折的治療。跟骨爲足部內外側縱弓的共同後臂,其形態和位置對足弓的形成和負重功能有着很大影響(圖3.23.1.2.1-0-1,3.23.1.2.1-0-2)。跟骨骨折一般分爲不累及距下關節的骨折和累及距下關節的骨折兩大類。不累及距下關節的骨折,如跟骨結節的縱行骨折或橫行骨折、載距突骨折跟骨前端骨折和接近距下關節附近的跟骨體斜行骨折等(圖3.23.1.2.1-0-3),對這類骨折,如無移位,只需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4~6周。如骨折移位較大,則需手法復位和用短腿管形石膏固定。跟骨體的斜行骨折,對跟骨體的增寬和結節關節角(即Böhler角正常爲30°~45°)改變應給予手法糾正(圖3.23.1.2.1-0-4)。累及距下關節的跟骨骨折分類尚未統一,目前,較普遍採用Paley分類法(圖3.23.1.2.1-0-5)。其治療方法尚有爭議,療效也不一致。但多數學者認爲在治療時必須注意儘量恢復關節面的平整、跟骨寬度和正常的結節關節角,並儘早開始功能活動,以減少後遺症,確保足功能恢復良好。影像表現見下圖(圖3.23.1.2.1-0-6~3.23.1.2.1-0-9)。

8 術前準備

包括皮膚準備,斯氏釘、電鑽(或氣動鑽)、骨槌等。

9 麻醉體位

採用硬脊膜外麻醉腰麻俯臥位

10 手術步驟

1.將膝屈曲20°~30°,在跟腱止點偏外側跟骨後上緣處用骨鑽平行穿入兩枚3~4mm直徑的斯氏釘,兩釘間距0.5~1.0cm,進釘方向由後向前內下,與矢狀軸呈10°~15°,與足底約呈60°,釘尖進入到舌形骨折段的前部(圖3.23.1.2.1-1A),如爲塌陷型骨折釘尖則進入到塌陷骨折塊的蹠側,緊靠骨折塊下方(圖3.23.1.2.1-1B)。

2.助手握足前部用力蹠屈,術者握住2枚斯氏釘尾部向蹠側用力擠壓,利用槓桿力量將骨塊撬起復位,使其恢復關節面平整和恢復正常結節關節角。

3.助手繼續握足前部用力蹠屈,術者用雙手掌從足跟內、外側向中央用力擠壓,使增寬的跟骨恢復其正常形態。並用雙拇指從足底向背側頂擠跟骨前部,以進一步恢復結節關節角及正常足弓(圖3.23.1.2.1-2)。

4.骨折復位滿意後,將2枚斯氏釘經過骨折線打入到跟骨前側的骨折段內,以維持整復的位置(圖3.23.1.2.1-3)。

11 中注意要點

1.注意無菌操作

2.操作應在C臂X線透視下進行。以確定進釘的位置、方向及骨折復位情況。力求達到骨折復位後恢復關節面平整,恢復跟骨的正常寬度,正常的結節關節角和足弓

12 術後處理

術後連同斯氏釘用石膏靴固定,踝與足固定於中立位,在石膏未成形前要對足弓妥善塑形,並用雙手掌輕壓足跟兩側。術後抬高患肢,腫脹消退後可扶雙柺下牀活動。6周後去除石膏和斯氏釘開始練習足踝活動,10~12周後可開始練習負重行走。

13 併發症

1.因距下關損傷,如未能恢復正常關係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如疼痛嚴重影響行走功能,可施行距下關節融合術,如跟骰關節同時受累,則行三關節固定術

2.跟骨結節關節角改變未獲糾正,足弓塌陷呈扁平足畸形跟骨結節升高,使跟腱變得鬆弛和力量減退,足蹬力減弱。

3.如骨折向外側移位未獲糾正,足跟變寬,跟骨外側隆突處可擠壓外踝尖引起疼痛。亦可因腓骨肌腱受擠壓而發生腓骨肌腱鞘炎,以及走路時發生跟底部疼痛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