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靜脈動脈化治療下肢Buerger病

疾病 血管手術 手術 普通外科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類

普通外科/血管手術

4 ICD編碼

38.8801

5 概述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我國常見的血管疾病,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晚期造成肢體遠端嚴重缺血壞疽。1986年,孫建民等首次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採用分期靜脈動脈化治療下肢廣泛性動脈閉塞。其原理是:先在閉塞血管的近端建立動、靜脈瘻,2~6個月後,當遠端靜脈擴張,靜脈瓣喪失功能時,結紮瘻近端的靜脈,使血流循靜脈單向灌注到缺血的遠端組織。也有作者將環繞瘻近側靜脈的線端埋藏於皮下,二期手術時只需切開皮膚,便可將近側靜脈結紮阻斷。1991年,吳志全等施行一期靜脈動脈化,其原理是:動、靜脈瘻建立後,同時將瘻近側的靜脈環縮2/3。這樣,手術後近期,流入靜脈的動脈血爲雙向分流,有部分流向遠端,部分向近心端迴流,隨着遠端靜脈功能逐漸喪失,向遠端靜脈灌注動脈血流逐漸增多。雖然靜脈動脈化後其微循環的模式尚不十分清楚,但卻有良好的臨牀效果。

6 適應

靜脈動脈化治療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適用於:

1.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經系統非手術治療效果不良,且有明顯靜息性疼痛者。

2.下肢廣泛性動脈閉塞,末端肢體嚴重缺血並開始局部壞疽者。

7 禁忌症

1.廣泛性動脈閉塞,病變累及股淺動脈及股淺動脈以上者。

2.末端肢體已有嚴重缺血壞疽並有嚴重感染者。

3.合併深部靜脈炎或深部靜脈血栓形形形成者。

8 術前準備

1.動脈造影瞭解下肢動脈閉塞情況。一般從對側股動脈插管,做患側髂總動脈以下造影。

2.必要時做患側深靜脈造影,瞭解深靜脈通暢情況,但不必作爲常規。

3.已有末端肢體壞疽並有炎症者必須儘量控制炎症

4.提前應用抗生素。準備下肢皮膚

9 麻醉體位

一般可採用連續硬膜外阻滯麻醉。取平臥位,患肢輕度外展。

10 手術步驟

10.1 1.切口的選擇

根據動脈閉塞的情況,決定做股淺動-靜脈之間架橋或膕動-靜脈之間架橋。前者做大腿前內側切口,後者做膝關節內側切口。現以前者爲例。

10.2 2.切開深筋膜分離肌肉,顯露並遊離股淺動脈及股淺靜脈

切開深筋膜分離肌肉,顯露並遊離股淺動脈及股淺靜脈各5~6cm,分別繞過兩根橡皮帶,以備控制血流,也可採用無創傷血管控制血流(圖1.17.7-1)。

10.3 3.準備大隱靜脈

截取大隱靜脈約4cm,用生理鹽水肝素溶液沖洗,該靜脈段必須不帶瓣膜,如帶有瓣膜吻合時須倒置。該靜脈段兩端剪成相互平行的45°斜面(圖1.17.7-2)。

10.4 4.血管架橋

控制股淺動脈血流,做一與大隱靜脈段上端斜面相當的縱切口,用5-0尼龍線連續外翻縫合,將大隱靜脈段與股淺動脈做端-側吻合控制股淺靜脈血流,在第1個吻合口下方約4cm處將大隱靜脈段下端與股淺靜脈做端-側吻合。開通血流,動脈側血流經大隱靜脈橋分流入股淺靜脈(圖1.17.7-3)。

10.5 5.股淺靜脈近端的處理

如分期處理,則2個月後再次手術,將吻合口近側的股淺靜脈予以結紮,使動脈血單向灌注到股淺靜脈遠端(圖1.17.7-4A)。如爲一期手術,可在完成架橋開通血流後,將吻合口近側的股淺靜脈環縮2/3。此時環縮遠側的股淺靜脈壓力開始升高,血流逐漸向遠端灌注(圖1.17.7-4B)。

11 術後處理

靜脈動脈化治療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術後做如下處理:

1.連續應用抗生素3~7d。

2. 500ml右旋糖酐-40靜滴,每日1次,持續7~10d。

3.觀察患肢皮溫及臨牀症狀有無改善。

4. 2~3個月後可做動脈造影,觀察血流灌注情況。

12 併發症

靜脈動脈化治療下肢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主要併發症爲下肢靜脈壓力升高,下肢出現腫脹。活動後腫脹可能加重。因此,靜臥時應抬高患肢,有利靜脈迴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