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和脈訣

晉代 中醫學 脈學術語 書籍 古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áng shū hé mài jué

2 概述

王叔和脈訣》爲脈學著作,一卷[1]。舊題晉·王叔和撰。但一般認爲是六朝·高陽生託名王叔和的作品[1]

3 主要內容

本書特點在於以較通俗的歌訣形式闡述脈理,緊密聯繫臨牀實際[1]。書中不少內容是根據王叔和脈經》重新編撰的[1]。詳細論述二十四脈,並立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代、牢、動、細)之名目。由於易於講習,流傳甚廣,影響較大[1]。並由此而派生出不少的脈學著作。如本書後經明·熊宗立加註,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張世賢在本書基礎上撰成《圖注脈訣》(又名《圖注脈訣辨真》);還有不少醫家對此《脈訣》做過訂正,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爲元·戴起宗的《脈訣刊誤》(又名(脈訣刊誤集解》);清·李延昰的《脈訣匯辨》,等。但書中的觀點,對脈義理解以及文字的鄙淺等方面,後世頗有微詞[1]。明·呂復在《羣經古方論》中批評高氏“謬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1]。本書後經明·熊宗立加註,改名《勿聽子俗解脈訣[1]。又《文獻通考》認爲,本書不見於隋、唐《經籍志》,恐爲宋熙寧以前人所託[1]

4 現存版本

現存明、清刻本、抄本。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