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血液凝固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簡稱血凝。指在某些條件下(如血液流出血管,或血管內皮損傷),血液由流體狀態變成凝膠狀的血塊。血液凝固常發生在外傷出血或血管內膜受損時,是機體的一種自身保護機制。血凝是一系列複雜的化學連鎖反應過程,參與各鏈鎖反應的多種物質稱凝血因子,其化學本質,除鈣離子外,絕大多數爲蛋白質,正常情況下,都以無活性的形式存在於血漿中,只有因子Ⅲ來自血管以外的組織。目前已被公認的凝血因子,除血小板外,共有12種。現在國際上統一按凝血因子發現的順序以羅馬數字命名。參與血液凝固的因子注:因子Ⅵ已不再認爲是一個獨立因子,認爲與因子Ⅴ相同而被取消,故未列入表中血液凝固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圖):第一階段,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依其形成途徑,分爲內源性凝血系統和外源性凝血系統。外源性凝血系統又稱組織系統凝血,是受傷的組織釋放凝血因子Ⅲ,進入血漿,與因子Ⅶ和Ca2一起形成複合物,它可催化因子X變成活化因子X(Xa)。X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