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脈 2017年02月23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帶脈:1.奇經八脈之一;2.經穴名。

奇經八脈之一·帶脈

帶脈(belt channe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belt vessel[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爲奇經八脈之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出《黃帝內經靈樞·經別》。據《難經·二十八難》載:“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週。”

帶脈是指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約束衝任督三脈,橫行腰腹,繞身一週[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帶之言束也,言總束諸脈,使得調柔也,繞身一週,猶如束帶焉。

足少陽膽經的足臨泣穴與本脈脈氣相通[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本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腹部脹滿,腰脊疼痛,婦女帶下,足痿不用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帶脈交會穴

脈交會穴據《鍼灸甲乙經》及《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王冰注載,有帶脈、五樞、維道等3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帶脈腧穴總圖

帶脈腧穴總圖

帶脈

帶脈(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帶脈循行路徑

(1)足少陰腎經部分:帶脈起於足少陰之正脈,出於舟骨粗隆下方之然谷穴,循內踝後,其別者入跟中,循小腿內而上。

(2)足太陽膀胱經部分:上至膕中,而別走足太陽膀胱經,上合行至腎,至十四椎,內與足少陰腎經、衝脈會合。

(3)足少陽膽經部分:別走足太陽膀胱經,先行至十四椎,外行與足少陽膽經帶脈會合。達足少陽膽經之維道穴、五樞穴,上出於季脅(小肋骨處)之帶脈穴。

(4)帶脈部分:帶脈起於京門之下,居髎之上帶脈穴,季脅之帶脈穴,循行五樞穴、維道穴,不行居髎穴。回身一週如帶,故曰帶脈。

奇經陰帶脈經筋圖

帶脈

帶脈起於足少陰腎經內踝前下方之然骨穴,上膕別走足太陽膀胱經,合腎至十四椎,屬帶脈。帶脈起於季脅繞身一週。

循行路線:
  1. 足少陰經循脈上膕

  2. 別走太陽經

  3. 合腎

  4. 當腎十四椎出屬帶脈起於季脅

  5. 繞身一週

  6. 前垂至胞中

奇經陰帶脈經別循行路徑圖


《中醫大辭典》:本脈約自與第二腰椎同高的季脅部下邊開始,斜向下行到帶脈、五樞、維道橫行腰腹,繞身一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中國鍼灸學詞典》:本脈的循行路線,據《難經》記載:起於季脅下,交會於足少陽膽經的帶脈、五樞、維道三穴,圍繞腰腹一週。足少陽膽經的足臨泣穴與本脈脈氣相通[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中醫藥學名詞(2004)》:起於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五樞穴、維道穴,橫行腰腹,繞身一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帶脈病

患帶脈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腹部脹滿,身似上浮,如坐水中。

本脈發生病變,主要表現爲腹部脹滿,腰脊疼痛,婦女帶下,足痿不用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帶脈發病,主要表現爲泌尿生殖系統疾病、經脈所過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腰腹脹滿、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臍腹及腰脊痛、下肢痿軟不利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經穴名·帶脈

[穴位基礎信息表]帶脈|Daimai|Taimai|Belt Meridian|GB26|26|VB26|VB26|G26|G26|GB26

帶脈爲經穴名(Dàimài GB26)[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出《黃帝內經靈樞·癲狂》。屬足少陽膽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帶脈穴是足少陽膽經、帶脈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帶脈爲奇經八脈之一,此穴屬足少陽,交會在帶脈上,故名帶脈[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帶脈穴主治少腹、腰脅、經帶等疾患:如婦人少腹堅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痛經,不孕,七疝偏墜,腰痛,脅痛連背,帶下,腹痛,疝氣,腰脅痛,陰挺,脅痛,小腹痛,現代又多用帶脈穴治療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陰道炎,睾丸炎,下肢無力,經痛,附件炎等。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病》:脈癲疾者,暴僕,四肢之脈皆脹而縱,脈滿,盡刺之出血,不滿,灸之挾項太陽,灸帶脈於腰,相去三寸,諸分肉本輸。

穴名解

帶脈爲奇經八脈之一,此穴屬足少陽,交會在帶脈上,故名帶脈[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帶,《說文》:“帶,紳也。男子繫帶,女子帶絲,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從巾。”意指佩帶,在此指帶脈。脈,指經脈,《黃帝內經靈樞·本髒》:“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此穴在章門穴直下,與臍相平處。當帶脈之所過,與衣帶所繫之處,爲足少陽經與帶脈之會穴,帶脈在人身匝腰一週,約束諸經,如束帶然,故名爲帶脈。又可治帶下病,故名。[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異性

帶脈穴是足少陽膽經、帶脈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所屬部位

側腹[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帶脈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帶脈穴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十一肋骨遊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帶脈穴位於側腹部,第十一肋骨遊離端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帶脈穴位於側腰部,當第十一肋遊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側臥取穴(《鍼灸甲乙經》、《鍼灸集成》等)。

另說在“季脅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兩旁各七寸半”(《鍼灸大成》);“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類經圖翼》)。

帶脈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帶脈穴在側腹部的位置

帶脈穴在側腹部的位置(《中國鍼灸學詞典》)

帶脈穴在側腹部的位置

帶脈穴在側腹部的位置(肌肉)

帶脈穴在側腹部的位置(骨骼、內臟)

帶脈穴的取法

側臥位,在第11肋骨遊離端直下,與臍相平處取穴。

帶脈穴位於側腹部,第十一肋骨遊離端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側臥位,章門下1.8寸,在第11肋骨遊離端直下與臍水平線交點處取穴;或章門直下,橫平神闕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帶脈穴穴位解剖

帶脈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橫筋膜、腹膜下筋膜。有肋下動、靜脈。分佈着肋下神經。皮膚由第11、12胸神經和第1腰神經前支的外側皮支分佈。腹橫筋膜是腹內筋膜的一部分,它是由疏鬆結締組織形成。(參看京門穴)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皮膚→皮下組織→腹外斜肌→腹內斜肌→腹橫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113.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10肋間神經外側皮支分佈;深層有肋下神經和肋下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113.

布有肋下神經和肋下動、靜脈[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帶脈穴的功效與作用

帶脈穴具有健脾利溼,調經止帶的功效。

帶脈穴有調經止帶、通經活絡、清熱利溼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帶脈穴爲足少陽、帶脈交會穴,“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帶脈主之”,故主治帶下、月經不調、經閉、陰挺[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週”,因而主脅痛、腰痛、小腹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帶脈穴爲足少陽經與帶脈之交會穴,具有清熱利溼、調經止帶之功效[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帶脈穴爲膽經和帶脈之會穴,有溫補下焦、調經止帶之功[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帶脈穴主治病證

帶脈穴主治少腹、腰脅、經帶等疾患:如婦人少腹堅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痛經,不孕,七疝偏墜,腰痛,脅痛連背,帶下,腹痛,疝氣,腰脅痛,陰挺,脅痛,小腹痛,現代又多用帶脈穴治療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陰道炎,睾丸炎,下肢無力,經痛,附件炎等。

帶脈穴主治少腹、腰脅、經帶等疾患:如婦人少腹堅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痛經、不孕、七疝偏墜、腰痛、脅痛連背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帶脈穴主治經閉、月經不調、帶下、腹痛、疝氣、腰脅痛[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113.

帶脈穴主治帶下,月經不調,經閉,陰挺;脅痛,腰痛,小腹痛,疝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現代又多用帶脈穴治療附件炎、盆腔炎、膀胱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

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陰道炎、膀胱炎、睾丸炎、腰痛、下肢無力等。

帶脈穴主治經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經閉,疝氣,腰痛;以及子宮脫垂,盆腔炎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1.婦產科系統疾病:功能性子宮出血,閉經,子宮內膜炎,附件炎,盆腔炎,子宮脫垂,陰道炎;

2.泌尿生殖系統疾病:膀胱炎,睾丸炎;

3.其它:腰痛,下肢無力等。

刺灸法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直刺1~1.5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113.,局部有脹重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或環腰放射[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取穴時,儘量收腹,顯露肋弓軟骨緣[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灸法

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98.[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2-113.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70.

艾炷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帶脈穴的配伍

帶脈配白環俞、陰陵泉、三陰交,有健脾滲溼止帶的作用,主治帶下病。

帶脈配白環俞、陰陵泉、三陰交、太白、漏谷,治帶下病[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帶脈配中極、地機、三陰交,有行氣活血,去瘀止痛的作用,主治痛經,閉經。

帶脈配中極、關元、氣海、地機、三陰交,治痛經、閉經[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帶脈配血海、膈俞,有通經活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

帶脈配血海、三陰交、膈俞,治月經不調[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16-317.

文獻摘要

《黃帝內經素問》:王注:足少陽、帶脈二經之會。

《鍼灸甲乙經》:婦人少腹堅痛,月水不通,帶脈主之。

《鍼灸大成》:主腰腹縱,溶溶如囊水之狀,婦人小腹痛,裏急後重,瘛瘲,月事不調,赤白帶下。

《醫宗金鑑》:主治疝氣,偏墮於腎,及婦人赤白帶下等證。

《玉龍歌》:腎氣衝心得幾時,須用金針疾自除,若得關元並帶脈,四海誰不仰明醫。

研究進展

治療腰骶疼痛:取帶脈、足臨泣。患者取仰臥位,局部常規消毒後,帶脈直刺25~40 mm,足臨泣直刺20~25 mm,行提插瀉法,以局部有痠麻脹痛感爲度,留針20 min,10 min行鍼一次,行提插捻轉瀉法。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經治療1周後全部獲效,其中40例治癒,疼痛完全消失;6例好轉,疼痛明顯減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