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蕨亞門

生物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ēn jué yà mén

2 英文參考

Filicophytina

3 註解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a)

孢子體發達。莖除了樹蕨外,均爲根狀莖,有各式中柱。木質部主要成分爲管胞,少數具導管。葉爲大型葉,幼葉拳卷狀,長大後平展,分化爲葉柄和葉片二部分。葉片爲單葉或一至多回羽狀分裂或複葉孢子囊聚集孢子囊羣生於葉邊緣或背面,也有的生於特化了的孢子葉上,有或無囊羣蓋(indusium),孢子同型,一些水生真蕨的孢子囊則生於特化的孢子果內,孢子異型。 配子體爲心臟形的葉狀體,長寬一般不超過1cm,綠色,有假根。精子器和頸卵器均生於腹面。

真蕨是現今最繁茂的蕨類植物,約有1萬種以上,廣佈全世界;我國近2,000種,廣佈全國。根據孢子囊發育方式、結構着生位置等,可分爲厚囊蕨綱、原始薄囊蕨綱和薄囊蕨綱。

1.厚囊蕨綱(Eusporangiopsida)

孢子囊爲厚囊型,由一羣細胞發育而成。孢子囊壁爲多層細胞,環帶有或無,環帶(girdle band)爲孢子囊壁上一列內壁及側壁加厚的細胞,有助於孢子囊的開裂和孢子的散佈。孢子同型。本綱包括箭蕨目(瓶爾小草目Ophioglossales)和蓮座蕨目(Marattiales)兩個目。常見的有: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 L.),單葉幼時非拳卷;孢子囊穗自不育葉基部生出。全草可藥用,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福建蓮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羽狀複葉幼時拳卷,螺旋排列成蓮座狀。孢子囊羣生於葉背。可盆栽觀賞。

2.原始薄囊蕨綱(Protoleptosporangiopsida)

孢子囊由一個原始細胞發育而來,但囊柄可由多數細胞發生孢子囊壁由一層細胞組成,具盾形環帶,孢子同形。系厚囊蕨綱和薄囊蕨綱之間的中間類型。僅有紫萁目(Osmundales),常見的有紫萁(Osmunda japonica Thunb.),葉異型,有營養葉和孢子葉之分,後者無葉綠體孢子囊成熟後即枯死。爲酸性土的指示植物。

3.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

孢子囊爲薄囊型,包括囊柄均由一個細胞發育而來。孢子囊壁僅一層細胞,有各式環帶。孢子同形或異型。本綱通常分水龍骨目(Polypodiales)、--目(Marsileales)、槐葉萍目(Salviniales)等三目。

水龍骨目(Polypodiales)

大多數爲陸生植物,稀水生。孢子囊聚生成各式孢子囊羣。孢子同形。約有47科近萬種,佔蕨類植物物種總數的90%以上。

(1)鳳尾蕨科(Pteridaceae) 陸生大中型植物。根狀莖多短而直立。葉叢生,一至二回羽狀,孢子囊羣及囊羣蓋線型,沿葉緣着生。約10屬300種。常見的有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多生於石灰巖山地。井欄邊草(P. multifida Poir.)和鳳尾蕨(P. cretica L. var. nervosa Ching et S.H.Wu,長江以南各省廣佈。

(2)鱗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陸生中型植物。根狀莖粗短,直立,偶橫臥,密被鱗片。葉叢生,一至四回羽狀複葉或分裂。孢子囊羣圓形,孢羣蓋圓腎形。約14屬,1700種,是蕨類植物的最大科。常見的有貫校–yrtomium fortunei J. Smith)、兩色鱗毛鱗(Dryopteris setosa (Thunb.) Akasawa)、黑足鱗毛蕨(D. fuscipes C.Chr.)、闊鱗鱗毛蕨(D. championii (Benth.) C.Chr. ex Ching)、長尾複葉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Makino) Ohwi)等, 均爲亞熱帶森林中草本層的常見種。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