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下利膿血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下利膿血

下利膿血爲病證名,指痢下赤白黏凍。出《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並治》。《儒門事親》卷四:“夫下利膿血,腹痛不止,可用調胃承氣湯,加生薑、棗煎,更下藏用七八十丸,量虛實加減,瀉訖,次用長流水調五苓散五七錢,或加燈心煎調下亦得,調益元散五七錢亦可,大忌油膩一切熱物。”膿血痢指痢下多膿血者。《諸病源候論·痢病諸候》:“積熱蘊結,血化爲膿,腸虛則泄,故成膿血痢也。”《雜病源流犀燭·痢疾源流》:“又有膿血痢,凡膿血稠黏,裏急後重,皆屬於火。……易老雲: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重劑則以大黃湯下之,輕劑則以芍藥湯和之。然而所便膿血,自有三部:如脈沉,惡寒,或腰痛,臍下痛,此中部血也,非黃芩不能治;如煩躁,先便膿後見血,此上部血也,非黃連不能治;如脈沉,惡寒,先見血後便膿,此下部血也,非地榆不能治。”痢疾(dysentery)爲病名。見《嚴氏濟生方》。《內經》作“腸澼”,《傷寒論》稱“下利”、“熱利”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