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肌蒂移植

喉手術 雙側聲帶麻痹手術 手術 麻痹聲帶功能恢復術 耳鼻喉科手術 喉麻痹、環杓關節固定及誤吸的手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3 分類

耳鼻喉科/喉手術/嗓音外科手術/喉神經肌肉手術

4 ICD編碼

04.7407

5 概述

喉返神經麻痹對喉的發聲、呼吸和吞嚥功能都造成障礙。採用甲狀軟骨板手術和杓狀軟骨手術治療聲帶麻痹,是通過使聲門裂縮小或開大,來達到改善發聲或消除呼吸障礙的目的,但發聲與呼吸的改善往往是相互矛盾的,即兩者不能兼得,聲門開得越大,呼吸改善的程度越好,但卻越損害發聲。如用神經吻合神經肌蒂移植方法,則能恢復喉的正常生理功能,亦就是說既能揮發喉的內收功能,又能恢復喉的外展功能,是治療聲帶麻痹的最理想方法

神經肌蒂移植術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的新技術。Ogura、Sato等人最早研究,Tucker使之推廣應用於臨牀,是迄今用於治療雙側喉返神經麻痹試圖恢復環杓後肌功能在臨牀上應用最多的一種手術。國內以李兆基教授爲首的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鼻咽喉科從1986年起進行了大量的動物實驗並探索出較成功的手術方法神經肌蒂移植術的優點是:①可完整保存運動終板,不必切斷和吻合神經,避免了神經的退行性變和神經瘤形成,不會產生再生神經纖維的錯向支配等;②神經肌蒂與受植肌牀癒合迅速,神經纖維不會從肌牀上滑脫,因而功能恢復快;③有選擇地移植於受累的麻痹喉肌,從而避免內收、外展纖維交錯支配及功能失調;④恢復氣道的正常通氣功能而不損傷發聲功能;⑤不妨礙喉返神經自發恢復的可能。

但是另有一些學者認爲本手術效果不好,提出神經肌蒂移植於環杓後肌後聲帶的輕微外展,不是肌蒂中神經長入環杓後肌對環杓後肌神經再支配的結果,而是環杓後肌發生纖維化、瘢痕形成,牽拉杓狀軟骨使聲帶外展的。由於存在這些爭論,神經肌蒂移植術尚未被國內外廣泛應用。

6 適應

神經肌蒂移植手術適用於:

1.雙側聲帶麻痹呼吸困難或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者。

2.雙側喉返神經麻痹患者有可能突然發生呼吸困難者。

神經肌蒂移植術是試圖恢復環杓後肌功能在臨牀上應用最多的一種手術。神經肌蒂移植術的優點是:①可完整保存運動終板,不切斷和吻合神經,避免了神經的退行性變和神經瘤形成,不會產生再生神經纖維的錯向支配;②神經肌蒂與受植肌牀癒合迅速,神經纖維不會從肌牀上滑脫,因而功能恢復快;③有選擇地移植於受累的麻痹喉肌,從而避免內收、外展纖維交錯支配及功能失調;④恢復氣道的正常通氣功能而不損傷發聲功能;⑤不妨礙喉返神經自動恢復的可能。但亦有學者經動物實驗研究及臨牀應用觀察,認爲效果不好。提出神經肌蒂移植於環杓後肌後聲帶的輕微外展,不是肌蒂中神經長入環杓後肌對環杓後肌神經再支配的結果,而是環杓後肌發生纖維化、瘢痕形成,牽拉杓狀軟骨使聲帶外展。由於存在這些爭論,神經肌蒂移植術尚未被國內外廣泛應用。

7 禁忌症

1.雙側聲帶杓狀軟骨固定者。

2.舌下神經襻至頸前帶狀肌已有損傷者。

3.其他不能糾正的氣道病變,即使神經再支配成功後也不能去除氣管套管者。

4.病人不能承受手術者,如嚴重顱腦外傷

8 麻醉體位

一般在全身麻醉下手術。

9 手術步驟

9.1 1.氣管切開術

先在局麻下行氣管切開術,切開氣管第3~5環,插入帶氣囊的麻醉插管後開始全麻。

9.2 2.體位切口

取平臥位,頭偏向對側。頸部皮膚常規消毒,以無菌巾包頭,鋪巾。平甲狀軟骨下緣、自正中線沿皮紋向後達胸鎖乳突肌前緣做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圖9.6.4.1.2.2-1)。

9.3 3.製備神經肌蒂

遊離胸鎖乳突肌前緣並牽向後,找到舌下神經襻至肩胛舌骨肌的分支(圖9.6.4.1.2.2-2),沿該分支向下分離神經實際進入肌肉處,切取2~3mm3大小肌塊,連同神經一起保護備用(圖9.6.4.1.2.2-3,9.6.4.1.2.2-4)。

9.4 4.暴露環杓後肌

用小拉鉤牽拉甲狀軟骨翼後緣向上,暴露嚥下縮肌的斜行纖維(圖9.6.4.1.2.2-5)。在接近甲狀軟骨下角處將嚥下縮肌纖維鈍性分開,不要切斷肌纖維,露出梨狀窩黏膜反折處(圖9.6.4.1.2.2-6)。將梨狀窩黏膜向上分離使露出環杓後肌。環杓後肌肌纖維走行與嚥下縮肌肌纖維走行呈垂直關係,此特徵有助於確定環杓後肌。

9.5 5.將神經肌蒂固定於環杓後肌

將已製備好的神經肌蒂置於環杓後肌肌腹部表面,以5-0尼龍線固定2~3針(圖9.6.4.1.2.2-7)。多采用雙肌蒂法。

9.6 6.喉復位,逐層關閉切口。傷口內放引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