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外眥 2017年02月0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人體部位名·目外眥

目外眥爲人體部位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1.。即銳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4.。又稱目銳眥、小眥[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3.[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1.。即外眼角[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3.[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60.。《黃帝內經靈樞·經脈》:“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黃帝內經靈樞·癲狂》:“目眥外決於面者,爲銳眥;在內近鼻者,爲內眥。”

經穴別名·目外眥

目外眥爲經穴別名,即瞳子髎[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見《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

[穴位基礎信息表]瞳子髎|Tongziliao |Tungtzuliao|Bone of Pupil|GB1|1|VB3|VB1|G1|G1|GB1

瞳子髎爲經穴名(Tóngzǐliáo GBl)[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出《鍼灸甲乙經》。別名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祕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魚尾(《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屬足少陽膽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䁾,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㖞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症等。

瞳子髎的別名

目外眥(《黃帝內經素問·氣府論》),目瞳子(《黃帝內經素問·氣穴論》),後曲(《外臺祕要》),太陽(《備急千金要方》),前關(《備急千金要方》),前間(《西方子明堂灸經》),魚尾(《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

出處

《鍼灸甲乙經》:瞳子髎,在目外去眥五分,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穴名解

瞳子即瞳孔,髎指骨隙,穴在小眼角外緣骨隙中,橫對瞳孔,故名瞳子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猶人也。《荀子·王霸》:“誰子之與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稱瞳孔。目之精華在瞳子,故稱目珠爲瞳子。《道藏經》:“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郄。此穴近眼球,橫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屬腎,腎主骨,因名瞳子髎。[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異性

瞳子髎是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所屬部位

外眥[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7.

瞳子髎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瞳子髎在面部,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側伏或正坐仰靠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瞳子髎位於目外眥外側0.5寸,眶骨外緣凹陷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瞳子髎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肌肉)

瞳子髎的位置

瞳子髎穴在外眥的位置(骨骼、神經、血管)

瞳子髎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令患者閉目,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

瞳子髎位於面部,目外眥外側0.5寸凹陷中,側伏或正坐仰靠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正坐或仰臥位,在目外眥外側,眶骨外側緣凹陷中取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穴穴位解剖

瞳子髎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瞼外側韌帶、眶脂體。有顴眶動、靜脈。分佈着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顳支。皮膚由眼神經的淚腺神經分佈。眼輪匝肌的瞼部肌纖維爲橫紋肌,肌纖維收縮時,可使眼瞼閉合。該肌受面神經介支支配。瞼外側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形成,連接瞼外側聯合與顴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結節之間,與瞼內側韌帶配合,使眼瞼和眼球緊密相貼。針刺不宜過深。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筋膜→顳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皮膚→皮下組織→眼輪匝肌→顳肌[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和上頜神經分佈;深層有面神經的顳支、顴支和頹淺動脈分佈[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布有顴面神經,顴顳神經和麪神經的顳支;並有顴眶動、靜脈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瞳子髎穴的功效與作用

瞳子髎具有平肝熄風,明目退翳的功效。

瞳子髎有巰風朋目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足少陽膽經“起於目銳眥”,瞳子髎又位於眼旁,故可用於眼病的治療[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位於眼部附近,具有清熱消腫、明目退翳之功效,爲治療眼病之要穴[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系膽經、小腸經與三焦經之會穴,有清熱散風、活絡明目作用[參考資料]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瞳子髎穴主治病證

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䁾,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怕光羞明,迎風流淚,口眼㖞斜,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視力減退,淚囊炎,夜盲症等。

瞳子髎主治頭面、眼目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赤痛癢、目淚出、多眵䁾、目生雲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瞳子髎穴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目翳、青盲[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瞳子髎穴主治頭面五官病:頭痛,目赤腫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目翳,青盲,口眼㖞斜。

現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療血管性頭痛、結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視神經萎縮、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現代常用於治療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視神經萎縮、頭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等[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主治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目翳,青盲;視力減退,結膜炎,淚囊炎,視神經萎縮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1.五官科系統疾病:角膜炎,視網膜炎,視網膜出血,瞼緣炎,屈光不正,青少年近視眼,白內障,青光眼,夜盲症,視神經萎縮;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

刺灸法

刺法

平刺0.3~0.5寸[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向後平刺或斜刺0.3~0.5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局部有脹痛感[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般斜刺0.5~0.8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沿皮刺0.5~1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參考資料] 孫國傑主編. 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07-108.

灸法

禁直接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62.

不宜灸[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4.

艾條灸5~10分鐘。

瞳子髎穴的配伍

瞳子髎配睛明、絲竹空、攢竹,有清熱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瞳子髎配睛明、絲竹空、攢竹、四白,治療目赤腫痛、目翳[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配頭維、印堂、太沖,有疏散風熱,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頭痛。

瞳子髎配頭維、太沖、印堂、太陽,治療頭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配太陽、率谷、外關,治療偏頭痛[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配頭維、翳風、陽白、顴髎、合谷,治療口眼㖞斜[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瞳子髎配合谷、太陽、顴髎,有祛風活血、通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經痛。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外臺祕要》:青盲無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青盲無所見,遠視䀮䀮,目中膚翳,白膜,頭痛,目外眥赤痛。

《鍼灸資生經》:目中翳膜,針瞳子髎、丘墟。

《鍼灸大成》:目癢,翳白膜,青盲無見,遠視䀮䀮,赤痛淚出多眵䁾,內眥癢,頭痛,喉痹。

《類經圖翼》:一雲兼少澤,能治婦人乳腫。

《類經圖翼》:婦人乳腫,針瞳子髎、少澤。

瞳子髎穴研究進展

治療膽石症所致的膽絞痛

患者仰臥或側臥位,取雙側瞳子髂,常規消毒後,取1寸毫針斜刺,行捻轉瀉法,以酸脹爲度,留針30 min,期間每隔3 min運針1 min。治療36例患者,顯效20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爲91.7%。[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治療中風偏癱

主穴取攢竹、瞳子髎。先取偏癱對側攢竹,針尖向外透刺魚腰,再取瞳子髂,針尖向內透刺魚腰。雙手同時對二穴行小幅度、快頻率捻轉1~2 min,同時令患者努力活動偏癱肢體,以後每隔5~10 min行鍼一次,共留針30 min。配穴取極泉、委中、三陰交、太沖。極泉、委中得氣後不留針,三陰交、太沖得氣後留針30 min。治療102例患者,治癒69例,好轉24例,無效6例,死亡3例,總有效率爲91.2%。[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治療麥粒腫

常規消毒患側瞳子髎後,用已消毒的三棱針或26號1寸毫針迅速刺破該穴處的皮膚,使之出血數滴,然後用無菌幹棉球按壓針孔,隔日1次。治療期間,每日熱敷患處數次,每次10~15 min。治療98例患者,經放血1次而愈者達93例,經3次放血後無效而轉他法治療者5例。[參考資料]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 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97-29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