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臨泣

鍼灸學 經穴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ù lín qì

2 英文參考

Head Falling Tears

Head-Linqi[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ad Falling Tear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Tóulínqì GB15[中國鍼灸學詞典]

3 概述

目臨泣經穴別名[1]。出《聖濟總錄》。即頭臨泣[1]頭臨泣經穴名(Tóulínqì GB15)[2]。出《鍼灸甲乙經》。代號GB15[3]。《鍼灸甲乙經》名臨泣;《聖濟總錄》名目臨泣;《鍼灸資生經》名頭臨泣[3]。屬足少陽膽經[3][3]。爲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交會穴[3][3]。頭:頭部;臨:治理;泣,淚水[3]。穴在頭部,可治理眼疾而控制淚水,故名[3]

4 位置

位於眉中直上入髮際0.5寸,正視時與瞳孔相直;或於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之中點取穴[3]

位於頭部,前髮際上0.5寸,瞳孔直上[3]。正坐仰靠取穴[3]

5 穴位解剖

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的吻合支和額動、靜脈[3]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腱膜下疏鬆結締組織[3]

6 功能主治

主治頭痛目眩目外眥痛,目翳鼻塞鼻淵驚癇[3]

有清腦明目、宣通鼻竅的作用[3]。主治頭目、神志等疾患,如頭痛目眩目赤腫痛內障雀目目翳流淚小兒驚癇[3]。現代又多用以治療急慢性結膜炎角膜炎、淚囊炎、癲癇中風昏迷[3]

7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3]艾條灸5~10分鐘[3]

一般沿皮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可灸[3]

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85.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9.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