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眼 2014年05月05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雞眼(corns)爲足部皮膚侷限性圓錐形雞眼狀角質增生損害,常常發生在足底、趾間、趾背和小趾外側等長期受摩擦和壓迫的部位,其發病與局部長期機械性摩擦、壓迫、足部畸形骨刺等有關,鞋子不合腳或過緊是引起雞眼的常見原因。雞眼一般只有黃豆大小,稍高於皮膚,中央呈淺黃色,周圍顏色深一些,因爲它長得象雞的眼睛,而得名爲雞眼。雞眼的主要症狀是疼痛,特別在走路時更加明顯。腳雞眼應及早發現,儘早治療。雞眼治療比較困難,不易根治。目前最好的辦法是激光治療,雞眼膏外貼也有一定效果。

雞眼與祖國醫學文獻中記載的“肉刺”、“雞眼”相似。如《諸病源候論》肉刺候記載:“腳趾間生肉如刺,謂之肉刺。肉刺者由著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如《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白話解》肉刺記載:“此證生在腳趾,形如雞眼故俗名雞眼,根留肉裏頂起硬凸,疼痛步履不得;或因纏腳,或著窄鞋遠行,皆可生之”。本病是足部因長期摩擦、受壓、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而發病。

疾病名稱

雞眼

英文名稱

corns

別名

clavus;肉刺

分類

皮膚科 > 物理性皮膚病 > 機械刺激所致皮膚病

ICD號

L84

流行病學

在軍隊裏,由於長途行軍,士兵中發生率較多。長期在野外長途跋涉的地址勘探工作者也是本病的好發人羣。多見於較消瘦的青壯年中。

雞眼的病因

雞眼是足部因長期摩擦、受壓、氣血運行不暢,肌膚失養而發病。

發病機制

長期機械摩擦或壓迫,使局部角質增生,呈圓錐狀嵌入真皮。多發生於穿着緊鞋靴,長期行路或足部畸形者。全部病變組織爲增厚的角質層,中心部角層更厚,呈“V”型凹入,釘突增生尤著,其下方的真皮層因受壓力乳頭變平,有少量細胞浸潤。

雞眼的臨牀表現

雞眼典型損害爲境界清楚的淡黃色或深黃色圓錐形角質栓,其尖端嵌入皮內,如綠豆、蠶豆大小。平坦或稍隆起皮面,若用刀削去外層,可見中心有堅硬角質栓塞,外周有一圈透明的淡黃色環呈雞眼狀。好發於足底、蹠部、小趾外沿,趾背等易摩擦、擠壓處,但不限於受壓部位。多爲1~2個,也可爲多發。因角質栓尖端呈楔狀嵌入角質層,其尖端壓迫真皮層內的末梢神經,做站立或行走時會有劇痛。發生於4~5趾間的皮損,由於受汗浸漬,表面浸軟,潮溼,呈灰白色浸軟表層,伴惡臭,常見於腳汗多,穿不透氣膠鞋的情況下,稱其爲軟雞眼。

雞眼的併發症

雞眼常伴惡臭,常見於腳汗多。

組織病理檢查

雞眼病變爲增厚的角質層,緊密呈板狀排列,形成角質栓,呈楔形嵌入真皮。角質栓內常有排列成柱狀的角化不全細胞,角質栓尖端正下方粒層消失,棘層萎縮。病變周圍表皮正常或輕度肥厚。受壓處真皮乳頭變平,少許淋巴細胞浸潤。

雞眼的診斷

根據受壓處有半透明環狀角質斑伴壓痛,即可診斷。

鑑別診斷

雞眼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蹠疣

蹠疣表面正常皮紋消失,角質增生呈刺狀,可見黑點。多爲灰褐色,不限於受壓部位,兩側擠壓痛明顯。

胼胝

胼胝角質增生面積較大,色黃,觸之堅硬,境界不清,疼痛不明顯。

掌蹠點狀角化病

掌蹠部多發性孤立的圓錐形角質栓,不嵌入皮內,不限於受壓摩擦部位。

雞眼的治療

鞋應適足,不穿過緊過硬鞋,鞋內襯厚軟鞋墊,腳有畸形者,應進行矯治。

局部治療

市售雞眼膏:先用熱水浸泡患處,剝去表層角質增生部分,並可能將中心角質栓小心剝去,將雞眼膏對準此核心部位貼敷。每週換藥1次,換藥前剝去浸白部分,直至損害脫落。

50%水楊痠軟膏或水楊酸火棉膠。先按雞眼損害大小將橡皮膏剪一小口,貼於皮損周圍,用於保護正常皮膚,將藥塗於皮損表面,再蓋以橡皮膏固定,每24~48h更換1次,換藥前剝去皮損浸軟發白部分,直至損害脫落。

物理療法

可用CO2激光治療:局部消毒、局麻後以CO2激光燒灼。可用液氮冷凍患處,但有較明顯疼痛。

手術切除

一般不需麻醉,用尖手術刀先在角質肥厚邊緣處沿損害周圍平行方向作一環狀切口,用有齒鑷子夾住,並沿青線進刀,深入基底,即可將雞眼挖出,然後用消毒藥膏紗布包紮。

中醫療法

中藥鴨膽子搗爛後局部貼敷,用藥前將膠布剪一同雞眼大小一致的圓孔,貼在患處,保護周圍皮膚,將藥敷在皮損上,再蓋一膠布固定。五天換藥一次。

(1)水晶膏外貼。

(2)金毛狗脊30g、地膚子30g煎水泡腳,每次熱泡30min,1次/d,10天爲一療程。

預後

穿合適的鞋子及儘量設法糾正足部畸形。

雞眼的預防

預防雞眼發生,應減少摩擦和壓迫,不穿緊硬的鞋子,鞋內襯以較厚的棉墊或海綿墊。矯正足畸形,如有足部外生骨疣等應予治療。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