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麂肉相關的詞條

相關詞條

關於麂肉

出處《本草拾遺》拼音名JǐRòu來源爲鹿科動物小麂的肉。原形態小麂,又名:黃麂,黃猄。形小,肩高約40釐米,體長70~80釐米,尾長可達12釐米,臉部較短而寬,鼻端裸露。雄獸有角,角又短小,角尖向內向下彎曲。眶下腺長,呈彎月形的裂縫,四肢細長,蹄狹尖。毛色通常爲淡慄紅色,雜有灰黃色斑點,頸背中央有一條黑線。吻至角的基部暗棕色,從眶下腺直至角的分叉處各有一黑色寬紋。體背和四肢上部近於暗慄,四肢下部爲黑棕色,蹄的附近毛色暗黑色,胸、腹部、後肢內側、臀部邊緣及尾的腹面白色。尾背及臀部邊緣均有一鮮豔的橙栗色窄線。冬毛常較夏毛稍黑。棲息於小丘陵、小山的低谷或森林邊緣的雜草叢中。性怯懦,營單獨生活,少合羣。聽覺敏銳,行動靈活。以青草、樹葉、樹芽等爲食。生境分佈分佈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性味甘,平。①《本草拾遺》:"味辛。"②《日華子本草》:"涼,有毒。"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