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萃精》

近代 陳守真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瀉解

《經》曰∶虛邪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瀉泄。夫泄瀉無不本於脾胃,胃爲水穀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則胃和,水谷腐化,而爲氣血以行營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脾胃受傷,則水反爲溼,谷反爲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至合污下降,而瀉泄作矣。如腸鳴腹不痛者,是溼,宜用燥滲。飲食入胃,不能留住,或完谷不化者,是氣虛,宜用溫補腹痛腸鳴,如水聲,痛一陣、瀉一陣者,是火,宜用清利。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疾枳,宜豁之。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宜消之,體實者宜下之。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元氣下陷者,宜用升提。小兒之瀉,多因脾被溼浸,土不勝水而成,然致病之原不同,或乳食停滯,或感受寒暑,或驚邪外觸,或髒受寒冷,或脾虛作瀉,更有飧瀉水瀉之證,均須詳細明辨,因作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