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榆皮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cì yú pí

2 出處

1.刺榆皮入藥,始載於《本草拾遺》,雲“江東有刺榆,天大榆,皮入用不滑,刺榆秋實。”2.《蜀本草》按《爾雅疏》雲:“榆之類有十種,葉皆相似,皮及木理異耳,而刺榆有針刺如柘,其葉如榆,瀹爲疏,美滑於白榆。”可見,古代即知榆類品種甚多,所述刺榆特徵也與今用品種一致。

3 拼音名

Cì Yú Pí

4 來源

藥材基源:爲榆科植物刺榆的樹皮、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miptelea davidii (Hance)Planch.[Planera davidii Hance;Zelkova davidii Bean]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颳去外層粗皮,鮮用。

5 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色,粗糙而深溝裂;一年生枝密生短毛;小枝具粗而長的枝刺,刺長1.5-8cm,刺上有淡褐色的皮孔。葉互生;葉柄長1-4mm,密被短茸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2-6cm,寬1-3cm,兩端漸尖而略圓,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被脫落性柔毛,毛落後留有圓形黑色的凹痕,下面沿葉脈初具疏生柔毛,後漸脫落;花葉同時開放。花雜性(兩性花和單性花同株),1-4朵生於小枝的苞腋和下部的葉腋;花被合生,上部4-5裂;雄蕊4(偶5),花葯2室;雌蕊歪生,花柱2。翅果黃綠色,扁平,具歪形的翅,頂部2裂成雞頭張喙狀,基部有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7-9月。

6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麓、山坡路旁,通常栽植於村落附近。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中各地。

7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爲扁平的板塊狀或兩邊稍向內卷的塊片,厚2-7mm。外表面暗灰色,粗糙且具條狀深溝裂;內表面灰褐色,光滑。易折斷,斷面纖維性。氣微,味淡、微澀。

8 性味

苦;辛;性微寒

9 功能主治

解毒消腫。主瘡癰腫毒;毒蛇咬傷

10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外用:適量,鮮者搗敷。

11 附方

《綱目》:“榆樹有刺者稱刺榆。”《詩》曰:“山有(艹樞)。”或作“樞。”《爾雅》:“(艹樞)、荎。”郭璞注云:“今之刺榆。”《廣雅》雲:“挃,刺也。”挃與荎,聲義均同。荎猶刺也,故以荎名刺榆。《廣雅》:“柘榆,梗榆也。”按:《說文》雲“柘,桑也。”實爲桑之有長刺者。段玉裁“柘,亦曰柘桑。”故榆之有刺者亦謂柘榆。蓋荎、柘一聲之轉,義亦近之。”《方言》:“凡草木刺人……自關而東或謂之梗。”《廣雅》:“梗,箴也。”《文選·張衡<西京賦>》呂延濟注:“木有刺曰梗。”因此,柘榆、梗榆均指刺榆

12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