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中醫體質學說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中醫體質學說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爲主導,研究各種體質類型的生理、病理特點,並以此分析疾病的反應狀態、病變的性質和發展趨向,指導預防和治療的學說。中醫學的各項學說中包含大量關於體質的理論,王琦等著的《中醫體質學說》把這些理論加以總結和發展,開始形成中醫學的體質學說。中醫體質學說提出:形成不同體質的因素有先天、年齡、性別、精神、生活條件及飲食、地理環境、疾病、體育鍛煉、社會因素等。體質因素與發病有很大的相關性,個體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疾病的性質和病理過程,與患者的體質關係密切。疾病的演變往往取決於機體內部陰陽矛盾運動的傾向性,其中包括機體平素陰陽盛衰、陰陽動靜等情況和趨勢,由此而規定病勢發展和陰陽表裏寒熱虛實的八綱類型。根據中醫基本理論,結合臨牀體質調查,提出了正常質、陽虛質、陰虛質、溼熱質、氣虛質、痰溼質、瘀血質等七種臨牀體質分型設計。臨證必須注意素稟特點,年齡長幼、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