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心熱痿軟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心熱痿軟

心熱痿軟爲病證名。指因心火上炎,耗傷陰血所致的痿症。《症因脈治》卷三:“心熱痿軟之症,四肢關節不能活動,足脛縱緩,不能收持,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面頰常赤,心煩意亂,此《內經》心熱痿軟之症也。”治宜清心、滋陰、降火。可用導赤各半湯、瀉青丸、六味丸合丹溪大補丸等方。參見痿、脈痿:痿爲病名。出《黃帝內經素問·痿論》。亦稱痿躄。指四肢痿軟無力。尤以下肢痿廢,甚至肌肉萎縮的一種病症。《證治準繩·雜病》:“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儒門事親》卷一:“躄者,足不能伸而行也。”其發病原因,《內經·痿論》謂因五臟之熱,以皮、肉、脈、筋、骨五種分屬五臟,並有肺熱葉焦,發爲痿躄之說。又陽明經脈虛,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與勞累過度,居處潮溼,也可導致本病。仲景在《傷寒論》中認爲傷寒病汗、吐、下後可以成痿;在《金匱要略方論》謂酸傷筋,鹹傷骨亦足以致痿。朱丹溪倡腎水不能勝心火,火上爍肺與溼熱、溼痰、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