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三因學說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三因學說

三因學說是宋代陳言關於中醫病因分類的學說,六淫爲外因;七情爲內因;飲食所傷、勞倦過度、外傷、蟲獸傷、溺水等爲不內外因 。三因學說爲中醫病因學理論之一 。三因爲古代三類病因的合稱,即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因學說根據內因、外因、不內外因的三因分類法,將闡述各種致病原因的途徑和傳變規律的理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然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爲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鬱發,外形於肢體,爲內所因。其如飲食飢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着,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爲不內外因。”這種看法,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但較早提到三因的是東漢的張仲景,立論有所不同。《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爲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爲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