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虻叮咬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虻叮咬

皮膚性病科虻叮咬:虻俗稱“牛虻”。叮咬後刺痛,中央有叮咬痕跡,局部出現紅斑、丘疹和風團,可繼發感染。跳蚤叮咬:跳蚤口器銳利,吸血同時排出唾液、唾液中有毒汁,引起局部風團、劇癢,風團中央紫紅色瘀點爲叮咬痕跡,兒童被叮咬時可發生水皰。皮疹多分佈腰部和下肢,由下向上呈線狀排列。常伴有抓痕,血痂和繼發感染。蜱咬傷:蜱有軟蜱和硬蜱兩種,棲居於牆壁、石縫、草地、樹林和動物巢穴處,能在數米外聞到宿主體味,當人或動物經過時,突然跳到身上吸血,硬蜱喜白天叮咬宿主,吸血時間長。軟婢都在夜間活動,吸血時間短。蜱吸血後,停留皮膚上1一數日。叮咬後24—48小時,皮膚出現水腫性丘疹或小結節。嚴重者出現瘀斑和水皰,中央有叮咬痕跡。小結節持續數月,甚至1一2年不消退。蜱叮咬時可將唾液中毒素注入人體,引起“蜱癱瘓症”。出現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麻痹死亡。另外,可出現“蜱咬熱”。在蜱咬後1—2日,有畏寒,發熱,頭痛,腹痛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