滷鹼 2009年12月08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全國中草藥彙編》:滷鹼

拼音名

Lǔ Jiǎn

來源

爲滷水塊經過加工製成的粉劑。

炮製

取河北塘沽或漢沽產的滷水塊,洗淨,打碎,放容器內,約加等量水溶解,用6~8層紗布過濾,將濾液放在容器內加熱,經過蒸發,烘乾至成爲疏鬆、潔白的塊狀物,取出放涼,軋成細粉即得。

性味

鹹、苦,溫。

功能主治

強心,利尿,鎮靜,消炎,降血壓。用於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甲狀腺腫,風溼性關節炎,硅肺,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

成人每次1~2克,每日2~3次。小兒6~10歲,每次0.3~0.5克;10~15歲,每次0.5~1.0克;15歲以上同成人量。用開水溶化後冷服。

注意

必須用開水溶化,放冷後再服。

備註

(1)必須用開水溶化,放冷後再服。以免藥粉沾於口腔造成腐蝕。應用時宜由小量開始,視反應情況而逐漸增加,不宜超過最大劑量。

(2)常用劑量下部分病人出現胃部有燒灼感,口乾,噁心,腸鳴增加,輕度腹瀉,皮膚瘙癢,一般情況下可繼續給藥,如症狀不減甚至加重時,可酌情減量或停藥,並對症治療。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滷鹼

出處

出自《吉林中草藥》。

1.《名醫別錄》:滷鹼,生河東鹽池。

2.陶弘景:滷鹼,雲是煎鹽釜下凝滓。今俗中不復見滷鹼,惟魏國所獻虜鹽即是。

3.《唐本草》:滷鹼即生河東,河東鹽不釜煎,明非凝滓也,此是鹼土,名滷鹼,今人熟皮用之。

4.《本草綱目》:滷鹽與滷鹼不同,山西諸州平野及大谷榆次高亢處,秋間皆生滷,望之如水,近之如積雪,土人刮而熬之爲鹽,微有蒼黃色者即滷鹽也。《爾雅》所謂

拼音名

Lǔ Jiǎn

英文名

Salt Alkali, Bittern product

別名

滷鹽、寒石、滷鹹、石鹼、滷水、鹽滷

來源

藥材基源:爲滷塊(固體滷水)經加工煎熬製成的白色結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主產於天津漢沽和塘沽地區;沿海諸省及內陸湖泊、鹽井亦產。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爲團塊狀。可見到分層現象,一般分爲三層:上層較薄,表面皺縮不平;灰色或灰褐色。中層較厚,呈垂直柱狀或蜂窩狀;白色或灰白色;具弱玻璃光澤。底層較中層薄,呈緻密土狀物;主爲灰白色;光澤暗淡。用手調皮之有空聲,觸之有疏鬆感。有潮解性。氣微,味苦鹹。以色白、有玻璃光澤、未潮解、結晶者爲佳。

2.理化鑑別 取本品約1g,加水10ml溶解,濾過。濾液照下述方法試驗。取濾液1ml,加硝酸使成酸性後,加硝酸銀試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狀沉澱。(檢查氯化物)鎂鹽檢查參見“金精石”條“藥材鑑別”項理化鑑別(2)。

化學成份

主要爲氯化鎂(MgCl2);其次還含有鈉(Na),鉀(K),鈣(Ca),硫酸根(SO2-/4),二氧化硅(SiO2),氟(F),鍶(Sr),鐵(Fe),硼(B),溴(Br);以及微量的鋰(Li),鋁(Al),錳(Mn),鋅(Zn),銅(Cu),鈦(Ti),鉻(Cr),硒(Se),鎳(Ni),碘(I),汞(Hg),銀(Ag),釷(Th),鍺(Ge)等。

海鹽、湖鹽、井鹽和鹽鹼地鹽四種滷水和滷鹼的成分有所不同。4種的主要化學成分均都爲氯化鎂,但鎂的含量不同,依次爲海鹽、鹽鹼地鹽、湖鹽和井鹽;氯的含量依次爲井鹽、海鹽、湖鹽和鹽鹼地鹽;井鹽滷水和滷鹼中鈣的含量顯着高於另外三者;鹽鹼地鹽滷水和滷鹼中硫酸根和氟的含量顯着高於其餘三者,但未檢出錳,而另外三種均有相當量的錳;井鹽滷水和滷鹼中鋰含量明顯高於其餘三種。

藥理作用

1.利尿作用:對正常大鼠有利尿作用,去除鎂離子後仍保留一定效力,因此口服滷鹼後尿量的增加,可能是滷鹼中多種鹽類綜合作用的結果。

2.對心血管的作用:對離體兔心及整體狗心都有明顯的冠狀動脈擴張作用;對垂體後葉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此作用與其中含有大量鎂離子有關。這可能是滷鹼能改善慢性克山病和其他心臟病患者的功能的作用之一。它還能使高血壓狗的血壓輕度下降,脈搏減慢;對麻醉狗的肢體動脈有直接擴張作用,鎂離子是引起這些作用的重要成分。它無強心作用(蛙、兔實驗),也無鎮靜作用(小鼠的戊巴比妥睡眠時間及自發活動實驗)。

炮製

取滷塊用水洗淨,打碎,入盆內,每盆以2-3斤爲宜,稍加熱溶化,用6層紗布或兩層白布過濾後,將濾液煎熬,再加等量水,用急火煎熬,保持沸騰狀態,切勿攪拌。待水分蒸乾,刺激性氣體基本揮發,並由深褐色液體變成白色固體,即爲滷鹼。煎熬約需1.5-2小時。每斤滷水可熬滷鹼3.5兩左右。將滷鹼壓成粉末,裝瓶密閉,乾燥封存。

性味

苦鹹;寒;無毒

歸經

心;肺;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瀉火;化痰;軟堅;明目。主大熱煩渴;風熱目赤澀痛;克山病;大骨節病;甲狀腺腫;高血壓;風溼性心臟病;慢性支氣管炎;風溼性關節炎

用法用量

內服:溶化爲水,0.3-1錢。外用:製成膏劑塗搽;溶液點眼或洗滌。

注意

1.臟腑虛寒者慎用。

2.孕婦慎用。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大熱、消渴、狂煩,除邪,柔肌膚。

2.《名醫別錄》:去五臟腸胃留熱結氣,心下堅,食已嘔逆,喘滿,明目,目痛。

3.《吉林中草藥》:強心,鎮靜,助消化,抗痙厥,消炎。治慢性克山病,甲狀腺腫,大骨節病,慢性胃炎,慢性腎炎,肝炎,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皮炎,腫瘤。

摘錄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