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散 2009年12月1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和中散

處方

厚朴(去皮.姜炙)六兩,白朮三兩,乾薑(炮)、甘草(炙),各二兩。

炮製

上爲末。

功能主治

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冷熱不調,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用法用量

每服一錢,水八分盞,生薑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熱服,乳食前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衛生總微》卷十:和中散

處方

白朮、陳皮(去白)、厚朴(去粗皮,生薑制)、甘草(炙)各等分(一方有藿香葉減半)。

製法

上爲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痰逆胃虛泄瀉。

用法用量

每服1錢,以水1小盞,生薑3片,大棗1個,同煎至6分,溫服。

摘錄

《衛生總微》卷十

《局方》卷十:和中散

別名

和中湯

處方

厚朴(去皮,姜炙)6兩,白朮3兩,乾薑(炮)2兩,甘草(炙)2兩。

製法

上爲末。

功能主治

小兒脾胃不和,嘔逆噁心,冷熱不調,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臥。

用法用量

和中湯(《醫統》卷八十九)。

摘錄

《局方》卷十

《衛生總微》卷十:和中散

處方

藿香(去土)1兩,白豆蔻1兩,人蔘(去蘆)1兩,木香半兩,丁香半兩,乾薑(炮)半兩,厚朴(去皮,生薑制)半兩,甘草1分。

製法

上爲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三焦不調,停寒膈上,吐瀉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1錢,水1小盞,入生薑3片,煎至6分,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

《衛生總微》卷十

《普濟方》卷三九五:和中散

處方

乾薑1兩,厚朴(去皮,炙制)1兩,甘草(炙)1兩。

製法

上爲細末。

功能主治

陰陽不和,清濁相干,霍亂吐利,壯熱煩渴,胸膈痞悶,腹脹滿,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頓多睡,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

每服1大錢,水8分,生薑3片,同煎至3分,去滓溫服。

摘錄

《普濟方》卷三九五

《慎齋遺書》卷五:和中散

處方

炮姜4兩,肉桂2兩,吳茱萸2兩。

製法

上爲末。

功能主治

上通下達,安胃和中。主中寒腹痛,或寒瀉清水,或飲食傷,噯麩氣,或久痢虛寒。臌脹屬虛寒者。

用法用量

本方改爲丸劑,名“和中丸”(見《風勞臌膈》),方用乾薑四兩(切片,分四份:一份用人蔘一兩煎湯拌炒汁盡,一份用青皮煎汁拌炒,一份用紫蘇煎湯拌炒,一份用陳皮煎湯拌炒,各炒焦黑)、肉桂二兩(分三份:一份用益智仁三錢煎湯拌炒,一份用小茴香二錢同煎,一份用破故紙同煎)、吳萸一兩(分二份:一份用苡仁一兩煎湯炒,一份用鹽三錢同浸炒),共爲末,蘇葉煎湯,打神曲糊丸。隨症輕重,作湯送下;虛者人蔘湯下。《慎柔五書》本方用法:每服五分,用苦烈好大酒一杯,燉半熱調下。

摘錄

《慎齋遺書》卷五

《普濟方》卷二十五引《衛生家寶》:和中散

處方

人蔘1兩(去蘆),白茯苓1兩(去皮),白朮1兩,黃耆1兩(去蘆),甘草半兩(微炒),白扁豆半兩(薑汁浸1宿,蒸過,去皮,焙乾,微炒),木香1分(煨),藿香葉半兩(去梗),縮砂仁半兩,半夏1兩(湯泡洗7次)。

製法

上爲細末。

功能主治

補脾胃,解勞倦,退熱止嘔,消痰進食,輕健四肢。主

用法用量

每服2大錢,用水1盞,加生薑5片,大棗1個(去核),煎至6分,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普濟方》卷二十五引《衛生家寶》

《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方名

和中散

組成

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臍,爲末)1兩,黃連(去須,爲末)1兩,乳香(研)1分。

主治

冷熱痢,腹痛裏急。

用法用量

上3味,如患冷熱痢,取黃連半錢,附子半錢、乳香1字,以陳米飲調下,未止再服,以青橘皮湯調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錢、黃連末1錢、乳香1字;如患白痢,黃連末半錢、附子末1錢、乳香1字,米飲調下,未止以黑豆7粒煎湯止之。

《閻氏小兒方論》

方名

和中散

組成

人蔘(切,去須,焙)、白茯苓、白朮、甘草(銼,炒)、幹葛(銼)、黃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葉各等分。

功效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

主治

小兒腹痛吐瀉,煩渴厭食。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幹棗2個(去核),生薑5片,煎8分,食前溫服。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