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風溼化熱證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風溼化熱證

風溼化熱證爲證候名。指風溼之邪鬱久而化熱,以肢體酸脹困重,關節腫痛、活動不利,或皮膚瘙癢、滲液,發熱口渴,舌紅苔黃白等爲常見症的證候。見《中醫臨牀診療術語·證名部分》。參見熱痹:熱痹又稱脈痹。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指熱毒流注關節,或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溼邪,與熱相搏而致的痹證。《證治準繩·痹》:“熱痹者,藏府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𤸷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脣口反裂,皮膚色變。”並可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熱,煩悶,口渴。治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宜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若風寒溼邪未盡者,可用桂枝芍藥知母湯。熱毒盛者,用《備急千金要方》犀角湯加減。本病可見於風溼性關節炎活動期,類風溼性關節炎及痛風急性發作期等疾患。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