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濡泄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濡泄

濡泄爲病證名。指溼盛傷脾的泄瀉。出《黃帝內經素問·氣交變大論》。又稱濡瀉、溼瀉、洞泄、脾虛泄。《衛生寶鑑·泄痢門》:“《內經》雲:溼勝則濡泄……夫脾爲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溼。今寒溼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谷,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溼利小便也,對金飲子主之。”《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爲溼自甚,即脾虛泄也。由土虛不能制溼,腸胃不固,溼反勝而成病,故脈遲而緩,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腸鳴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湯加二術、胃苓湯加草蔻。”泄瀉(diarrhea)爲病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又稱下利(漢唐時期)。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前賢以大便溏薄而勢緩者爲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爲瀉。泄瀉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爲多見。鍼灸對泄瀉的療效一般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