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 冰敷法 修訂歷史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冰敷法

冰敷法是用冰袋直接或以冰水調合藥末敷於患處或一定的部位,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冰之爲藥,早在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中就記載,冰“味甘大寒無毒,主去熱煩”。明代李時珍則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收錄了“傷寒陽毒,熱盛昏迷者,以冰一塊置於膻中,良”的外治方法。現代本法不僅常用於高熱昏迷病人的急救,而且還用於治療一些疼痛、出血病證。以藉冰的大寒之性,直接作用於患處或特定部位,達到降溫散熱、止血止痛、消除腫脹等目的。操作方法將冰袋置放於患處冷敷,若爲高熱病人,可將冰袋敷於病人的前額、頸部、腋下及腹股溝等部位;若治鼻衄,可冰敷患者太陽穴或前額。一般每次冰敷時間不宜過長,但用於高熱病人,則需持續應用,且要經常更換冰袋,直至體溫下降。主治病症中暑降溫靈(《中醫內科急症證治》)冰1塊,置於患者腹部,使體溫降至基本正常爲止。功能降溫消暑。主治中暑暑入陽明型。流行性乙型腦炎冰袋外敷法(《傳染病學》)冰袋,用冰袋和井水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