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竹魚

關聯數據

關於竹魚

出處《綱目》拼音名ZhúYú別名足魚(《醫林纂要》),野鯪魚(《中國經濟動物志·淡水邊類》)。來源爲鯉科動物野鯪魚的肉。原形態體長,稍側扁,長約40釐米。吻端鈍圓,口下位,呈新月形,吻向前突出,吻皮向下包,與上脣邊緣相平,脣後溝完全,上頜吻皮的邊緣薄而平整,無缺刻,吻部具多數白色較大的珠星狀突起,近口角處的上脣有很密集細齒狀的波紋,上頜爲上脣所包。下脣與下頜分離,下脣的邊緣亦呈細齒狀,其遊離部分的內緣有許多小突起。須2對,但吻須有時退化。下嚥齒3行。鱗大,側線鱗43~46。背鯖Ⅲ10~13,無硬刺,起點在腹鯖之前。臀鰭Ⅲ5。體背部青黑色帶綠,背部及兩側鱗片均有紫綠色金屬閃光,並常雜有紅點,腹部白色帶黃,各鰭灰黑色。一般棲息於水流較急的河流及山澗溪流中。主要以青苔、硅藻、絲狀藻等藻類爲食,產卵期5~6月。生境分佈分佈長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以及珠江上游等處。性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