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中寒便血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中寒便血

中寒便血爲病證名。指脾虛中寒,統攝失權所致的大便下血。《張氏醫通·諸血門》:“因冷飲中寒,或雜食生冷,血爲寒凝而下,必腹痛色晦淡。宜附子理中倍炮姜加酒連。”此外尚可見怯寒神疲,舌質淡紅,脈象沉細等。《金匱要略方論》黃土湯、黑神散、膠艾湯、熟附子丸等方亦可選用。參見便血:便血爲病名。指以便血爲主症的疾患。便血多由溼熱、積滯、結毒侵襲腸胃,或風、熱客於下焦,血脈損傷所致。《金匱要略方論》以先便後血爲遠血,先血後便爲近血。因血在便前者,其來近,近者或在廣腸,或在肛門;血在便後者,其來遠,遠者或在小腸,或在於胃。近血又有腸風、髒毒之分。後世多從病因分類,而有溼熱便血、積熱便血、熱毒下血、溼毒下血、酒積便血、中寒便血、腸游下血、蠱注下血等名稱。便血經久不愈者,多由髒氣虧損,或久病而致肝失所藏,脾虛不能攝血,腎虛不能固下所致。治宜注重扶正,或祛邪與扶正兼顧。痢疾亦見血便應予區別。本證可見於消化性潰瘍,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