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溢飲滑泄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溢飲滑泄

溢飲滑泄爲病證名。見《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瀉論》。又稱飲瀉。爲水飲漬於胃而致之滑泄。《張氏醫通·大小府門》:“水漬入胃,名爲溢飲滑泄。渴能飲水,水下復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湯、五苓散,並灸大椎三五壯立已,乃督脈之病也。”滑泄見又稱滑瀉。《華氏中藏經·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多爲久瀉久虛下脫,以致泄瀉不能自制。《雜病源流犀燭·泄瀉源流》:“滑泄,其泄不禁,泄久不止,大孔(肛門)如竹筒,日夜無度。”常兼見飲食減少,手足厥冷或腫脹,形寒氣短,消瘦,或發虛熱等症。多因泄久氣陷下脫所致。治宜固澀止脫,扶正祛邪。又分寒滑、熱滑。寒滑者,脾腎虛寒,輕者可用補中益氣湯或六君子湯加肉豆蔻、補骨脂、炮姜、肉桂之類,重者宜八柱散、扶脾丸、訶子丸等方。熱滑者,中氣下脫而熱邪稽留,宜用固腸丸、訶子散等方。泄瀉(diarrhea)爲病名。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一。簡稱泄(《黃帝內經》)或瀉,又稱下利(漢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