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穴位埋線法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穴位埋線法

穴位埋線法是指將鉻制羊腸線埋入穴位皮下或肌肉深層,利用它的持續刺激作用以治療疾病的方法。一般先在選定的穴位上用普魯卡因浸潤麻醉,用刀尖切開皮膚0.5~1.0釐米,將血管鉗探到穴位深處,經過淺筋膜達肌層敏感點按摩數秒鐘,休息1~2分鐘,再向穴位四周按摩,一般按摩3次左右。然後用0.5~1.0釐米長小粒羊腸線4~5根埋於肌層內,切口用絲線縫合,蓋上消毒紗布,5~7日後拆線。可用於消化性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神經官能症、小兒麻痹後遺症等。本法於20世紀60年代始已廣泛應用於臨牀,是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臨牀應用很多,主要用於一部分慢性病症,如哮喘、胃痛、消化性潰瘍、慢性胃腸炎、慢性支氣管炎、腹瀉、遺尿、面神經麻痹、腰腿痛、痿證、癲癇、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神經官能症等。埋線多選用肌肉比較豐厚的穴位,以背腰部和腹部穴最常用,每次埋1~3穴。穴位局部用0.5%鹽酸普魯卡因作浸潤麻醉,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