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瘤 2009年01月31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疾病科屬

外科

疾病概述

血瘤是體表血絡擴張,縱橫叢集而形成的一種腫瘤。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海綿狀血管瘤。

診斷要點

1、大多爲先天性,女性較爲多見。

2、身體任何部位均可發生,但以四肢、軀幹、面頸部尤爲多見。

3、出生彌月前後出現,隨年齡增長,達到一定程度後,可停止發展。

4、瘤體呈半球形或扁平隆起,境界明顯,質地柔軟如海綿狀,色紅或紫紅,但也可爲正常皮色。壓之腫塊可縮小及退色,鬆手後又恢復原狀。

5、若因擦破,可引起出血,感染後可形成潰瘍。

6、血痣與血瘤外表較相似,但血痣多數直徑僅數毫米至2~3釐米,壓之色澤及大小無明顯變化,當予鑑別。

辨證分析

1、本病多得之先天,受之父母,腎中伏火結於血脈而成;或因心火妄動,逼血沸騰,外受寒涼,相互凝結,顯露於肌膚而成。其特點是瘤體或紅或紫,按之可暫時退色或縮小,觸破後血不易止。

2、本病總因血脈瘀滯而成,辨證時當分清寒熱虛實。初起時多實多熱,瘤色赤,患處腫脹有熱感,爲火熱血實氣盛之象;病久多虛多寒,瘤色紫暗,乃寒凝血瘀之象。陽虛生外寒,故畏寒,病久入絡則疼痛,病發於陰故疼痛入夜更甚。治療以活血行瘀爲原則。

辨證論治

血熱瘀滯證

證見

初起或瘤體色紅,或腫脹,或患處有熱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

涼血活血,滋陰抑火。

方藥

1、主方:芩連二母丸(陳實功《外科正宗》)加減處方:黃芩9克,黃連6克,知母9克,象貝母9克,川芎6克,當歸9克,生地黃30克,羚羊角骨15克(先煎),地骨皮12克,側柏葉9克,白茅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芩連二毒丸,每次6克、每日2次,燈芯煎湯送服。

3、單方驗方

(1) 丹蔘地鱉方(顏德馨驗方)處方:紫丹蔘12克,生牡蠣30克,澤蘭12克,王不留行12克,炮山甲4.5克,絲瓜絡6克,川芎6克,地鱉蟲4.5克,威靈仙12克。疼痛較甚加桃仁12克、水蛭粉1.5克(分吞)。水煎,頭2汁內服、第3汁外燻,每日1劑。適用於靜脈性血管瘤。

(2) 五靈脂消瘤方(袁金生驗方)處方:生黃芪45克,桂枝15克,桃仁12克,乾薑15克,防風15克,叄棱9克,莪術9克,五靈脂15克,雲苓13克,澤瀉9克,炒白朮24克,知母15克,生薑30克,附片12克,制草烏12克,當歸9克,大棗5枚,牡丹皮9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海綿狀血管瘤。

(3) 九香蟲外塗方(潘大理等《中醫雜誌》1987.1)處方:活九香蟲若干只,將蟲盛於瓶中備用。用時用一鑷子夾住九香蟲前半部,另用一鑷子夾住蟲體尾部,擠出腹腔內空物,塗於血管瘤上。視瘤體大小用藥,以塗布均勻爲度。每日3~4次,連用數日。

寒凝血瘀證

證見

病久,或瘤皮紫暗,或兼見畏寒,疼痛入夜更甚。

治法

溫經補氣,活血行瘀。

方藥

1、主方:通竅活血湯(王清任《醫林改錯》)加減處方: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大棗12克,黃芪30克,叄棱9克,莪術9克,桂枝9克,乾薑9克,制附子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十二溫經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3、單方驗方參照血熱瘀滯證單方驗方。外治法

1、瘤體不大者,可以針穿刺抽出血液,壓迫止血後,外敷清涼膏,並加壓包紮固定,可使瘤體消失。

2、初起而表淺者,可用銀鏽散外搽,使其墮落。

3、根蒂細者,可手術切除,並即用銀烙匙燒紅烙之,有止血不潰,不再生之效。復發者仍依前法,或結紮處理亦可。

4、也可用消痔靈注射液行瘤體內注射,使其硬化脫落,操作方法:在病變部位常規消毒後,以消痔靈液與1%普魯卡因按1:1比例混合(如普魯卡因皮試陽性者可改用利多卡因),抽入5~10毫升注射器內,以5號細長針頭注射。先將針頭緩緩退出,退至皮膚處再注射少量藥液,以減少瘤體因內壓增高起爲止;然後將針頭緩緩退出,退至皮膚處再注射少量藥液,以減少瘤體因內壓增高後的針孔滲血。拔出針頭時,如有滲血者用消毒紗布包紮。隔1周後如瘤體尚未發硬萎縮,可用消痔靈與1%普魯卡因以2:1比例,依前法再注射。一般小的注射1~2次即可,較大者需注射4~5次。

5、瘤體擦破,血流不止者,可用桃花散外敷,並加壓包紮止血。

6、感染時按一般潰瘍處理。

7、必要時手術切除瘤體。其他療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