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邪伏膜原相關的詞條

相關詞條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爲證候名。指溫熱病邪或疫毒邪氣從口鼻侵入以後,伏藏於膜原之間的病機及相關證候。吳又可《溫疫論》:“邪從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夾脊之間,去表不遠,附近於胃,是爲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以寒熱定時發作,頭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脅脹悶,嘔吐痰涎,苔白如積粉等爲常見證候。達原飲治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先憎寒而後發熱,繼之但熱而不憎寒,或晝夜發熱,日晡益甚,頭疼身痛,脈數。如脅痛耳聾,寒熱,嘔而口苦,此邪熱溢於少陽經,加柴胡一錢;腰背項痛,此邪熱溢於太陽經,加羌活一錢;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幹不眠,此邪熱溢於陽明經,加葛根一錢。方中檳榔、厚朴、草果開達膜原,闢穢化濁;知母滋陰;芍藥和血;黃芩清熱;甘草調中。諸藥合用,可使穢濁得化,熱毒得清,陰液得復,病邪得解,故推爲瘟疫初起,或瘧疾邪伏膜原的首要方劑。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