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沖 2016年03月1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太沖爲經穴名(Tàichōng LR3)[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本經輸穴和原穴,五行屬土[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太:大;衝:要衝[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喻本穴爲肝經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氣所居之處,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標準定位

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

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之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外緣處取穴。

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正坐或仰臥取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圖19(圖出自《中醫大辭典》)

圖出自《中國鍼灸學詞典》

穴位解剖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踇短伸肌腱→第一骨間背側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布有腓深神經的分支,並有足背靜脈網及第一蹠骨背動脈通過[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

太沖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拇短伸肌、骨間背側肌。皮膚由腓淺神經的足背內側皮神經分佈。足背皮肢較薄,皮下組織中走行有足背靜脈網及大小隱靜脈。足背動脈行於拇長伸肌腱的外側,向下往拇短伸肌的深面,分出第一蹠背動脈、足底深支等。前者分成二支,分佈於拇趾與第二趾內面;後者穿第一蹠骨間隙至足底外側動脈吻合,形成足底動脈弓。足背動脈的體表投影在內外踝之間連線的中點和第一蹠骨間隙其底間的連線上。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長伸肌腱的外側,穿經拇短伸肌表面的腓深神經(或經其內、外側)入該肌。足背動脈發出的第一蹠骨動脈則在拇短伸肌的深面,因此針再深進第一骨間背側肌內時,可能刺及或經過動脈的一側。

特異性

五輸穴之一,本經輸穴,五行屬土。肝之原穴。

功用

平肝泄熱,舒肝養血,清利下焦。

有熄肝風,清頭目,理下焦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主治病症

主治肝腎、少腹、前陰及神志等疾患。如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帶下、崩漏、難產、乳癰、陰痛、精液不足、狐疝、遺尿、癃閉、淋病、嘔吐、胸脅支滿、繞臍腹痛、浮腫、便祕、飱泄、頭痛、眩暈、目痛、喉痛、嗌幹、口渴、厥心痛、筋攣、腳軟無力、腳氣紅腫、五趾拘急、腰背疼痛、腋下腫、瘰癧、失眠、癲癇、脅肋脹痛、黃疸、疝氣、遺精、小兒驚風、腳軟無力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高血壓、肝炎、膽囊炎、神經衰弱、肋間神經痛、血小板減少症、乳腺炎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針麻常用穴之一。

神經系統疾病:高血壓,頭痛頭暈,失眠多夢。

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收縮不全,遺尿,癃閉,淋病,陰縮,泌尿系感染。

消化系統疾病:腹痛腹脹,咳逆納差,大便困難或溏瀉。

五官科疾病:目赤腫痛,咽痛喉痹。

心血管系統疾病:心絞痛,胸肋脹痛。

外科疾病:疝氣,乳癰,腸炎,頸淋巴結核。

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減少症,四肢關節疼痛,肋間神經痛,下肢痙攣,各種昏迷。

刺灸法

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4.

刺法:1、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脹或麻向足底放射。

2、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時出現麻電感向足底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配伍

臨牀上太沖與合谷相配,稱“開四關”,主治痹痛和神經系統疾病[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太沖配合谷,稱爲四關穴,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主治頭痛,眩暈,小兒驚風,高血壓。

太沖配足三裏、中封,有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行步艱難。

太沖配氣海、急脈,有疏肝理氣的作用,主治疝氣。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痙互引善驚,太沖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黃疸,熱中喜渴。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胸脅支滿,足寒大便難,嘔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兒卒疝嘔逆。

《鍼灸大成》:女人漏下不止,太沖、三陰交。

《醫宗金鑑》:主治急慢驚風,羊癇風證,及咽喉疼痛,心胸脹滿,寒溼腳氣,行痛步難,小腹疝氣,偏墜疼痛,兩目昏暗等證。

研究進展

實驗研究:①針刺太沖穴,可使膽道壓力下降,緩解奧狄氏括約肌痙攣。②可使膽汁流量明顯增加。③針刺合谷、內關、太沖等穴,可使血壓下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94.

鼻衄 針刺雙側太沖穴,施瀉法,不斷行鍼5分鐘,留針20分鐘,一般5~10分鐘可見到效果。

急性扁桃體炎 穴位注射,選用注射用水,成人每穴2ml,小兒1ml~1.5ml,每日1次,有一定效果。

有報道針刺太沖穴,對嗜酸粒細胞的調節作用很敏感。

配內關、素髎穴,對呼吸功能衰竭者有較好療效。

近視 針刺太沖穴,對青少年近視眼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