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水 2016年07月18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石水:1.水腫病之一;2.單腹脹;3.疝瘕類病證。

水腫病之一·石水

石水(stony edem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證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出《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等篇。爲水腫病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中醫藥學名詞》(2004):石水是指以反覆發作的浮腫,蛋白尿,血壓高,面白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石水是指以反覆發作的腹部脹痛而硬,全身水腫爲主要表現的水腫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石水的病因

多因下焦陽虛,不能司其開闔,聚水不化所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

石水的症狀

《症因脈治》卷三:“肝腎虛腫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腫,腰間痛,漸至腫及遍身,面色黑黃,此肝腎經真陽虛,即內經石水症也。”肝腎虛腫爲身腫類型之一[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

《症因脈治》卷三:“肝腎虛腫之症,腹冷足冷,小水不利,或小腹腫,腰間痛,漸至腫及遍身,面色黑黃,此肝腎經真陽虛腫,即《內經》腎水證也。肝腎虛腫之因,肝主施泄,腎主閉藏,肝腎之真陽不足,不能司其開闔,則小水不利。若陰精素虛,色慾太過,肝腎之真陰不足,虛火爍金,小水亦不利。《內經》所云,關門不利,聚水而生病也。”

石水的治療

脈遲弦爲肝腎真陽不足,脈細數爲肝腎陰虛,治宜選用金匱腎氣丸、河車丸、人蔘固本丸、家祕肝腎丸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94.

關於水腫

水腫(edema[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出《黃帝內經素問·水熱穴論》。又稱水氣[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古代稱水、水氣,水病、水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中醫藥學名詞》(2004):水腫是指以水腫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中醫藥學名詞》(2010):水腫是指以肌膚浮腫爲主要表現的疾病的統稱[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本病證可見於心源性水腫、腎病性水腫、肝病性水腫以及營養不良性水腫等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水腫的病因病機

《黃帝內經靈樞·水脹》:“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多因外感風邪水溼、內傷飲食勞倦,致使肺、脾、腎及三焦的功能障礙,水液運行失常而泛溢爲腫[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景嶽全書·水腫論治》:“凡水腫等證,乃脾、肺、腎三髒相干之病……。今肺虛則氣不化精而化水,脾虛則土不制水而反克,腎虛則水無所主而妄行,水不歸經,則逆而上泛,故傳入脾而膚肉浮腫,傳入肺則氣息喘急。”

水腫是全身氣化功能障礙的表現,主要病變在肺、脾、腎三髒功能失調,膀胱氣化不利,發生水腫。三髒髮病可互相影響,如腎虛水泛,可逆於肺;肺氣不降,失其通調使腎更虛,若脾虛溼盛,必損其陽,腎陽必衰,不能溫養脾土,脾腎俱虛。

感受外邪而發,病位多在肺脾,多屬實證,爲陽水;內虛者病位在脾腎,多爲虛證,爲陰水。

臨牀常見於急慢性腎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內分泌失調和營養障礙等疾患。

水腫的症狀

體內水溼停留,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疾患[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水腫的分類

本病的分類,《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亦有以五臟而分,如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後世又分爲陽水、陰水兩類[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丹溪心法·水腫》:“陽病水兼陽證者,脈必沉數;陰病水兼陰證者,脈必沉遲。……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先以五皮散或四磨飲,添磨生枳殼,重則疏鑿飲。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宜實脾飲或木香流氣飲。”

陽水

多外邪引發。

風邪襲肺:發病急,初起面目浮腫,繼則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偏於寒者,形寒無汗,苔白滑,脈浮緊;偏於風熱者,咽喉腫痛,苔薄黃,脈浮數。

溼邪困脾:全身浮腫,以四肢爲重,小便短少,神疲乏力,納差胸悶,苔白膩,脈濡緩。

陰水

多脾腎陽虛而致。

脾陽不運:發病緩慢,足趺先腫,漸及全身,按之凹陷,瀝色萎黃,神疲肢冷,脘悶腹脹,納差便溏,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緩。

腎陽虛衰:全身浮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腰部冷痛,心悸氣短,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白,尿量減少,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

水腫的辨證分型

陽水·風水相搏證

陽水·風水相搏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wind and water[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風邪襲肺,宣降失常,水溼泛溢肌膚,以眼瞼頭面水腫,繼而遍及全身,皮膚光澤,按之凹陷易復,來勢迅速,兼惡寒、發熱,無汗,咽痛,小便短少,苔薄白,脈浮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水·水溼浸漬證

陽水·水溼浸漬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retention and diffusion of water-damp[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水溼內盛,浸漬肌膚,起病緩慢,病程較長,以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舌淡,苔白膩,脈沉緩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陽水·溼熱蘊結證

陽水·溼熱蘊結證(yang edema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溼熱內蘊,水溼外泛肌膚,以浮腫較劇,肌膚繃緊,腹大脹滿,胸悶煩熱,氣粗口乾,大便乾結,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膩,脈細滑數等爲常見症的陽水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水腫的治療

水腫治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其汗。”

實證,多由外邪侵襲,氣化失常所致,治宜祛邪爲主[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用疏風,宣肺、利溼、逐水等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如麻黃連軺赤小豆湯,越婢加術湯,五苓散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虛證,多由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溼,治宜扶正爲主,用溫腎、健脾、益氣、通陽等法[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如真武湯合理苓湯等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虛證常由陽證轉變而來,病情常虛實夾雜,治應兼顧[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亦需注意飲食起居的調護,如忌食鹹、慎風寒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00.

鍼灸治療水腫有一定作用。

治療須診查發病原因,明確診斷,必要時配合藥物治療。

刺灸法

體針:取三焦俞、水分、氣海、足三裏、陰陵泉等穴爲主[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陽水加陽陵泉、復溜、合谷;面部腫甚加人中、前頂;陰水加脾俞、腎俞、足三裏、氣海、水分;便溏加天樞、神闕(灸);足跗腫甚加解溪、足臨泣、商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陽水

治則 疏風宣肺,健脾利水

處方 肺俞 列缺 三焦俞 水分 陰陵泉

方義 上部腫甚,治宜散發,肺俞乃肺經之氣轉輸之處,配肺絡列缺以宣肺,通調水道;三焦俞調整氣化功能;水分可分清濁爲治水要穴;陰陵泉爲脾經合穴,可健脾利溼行水。

操作 毫針刺,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陰水

治則 健脾溫腎,助陽利水

處方 脾俞 腎俞 水分 三陰交

方義 下部腫甚,治宜分利,脾俞、腎俞溫補脾腎,以奏溫陽利水之功;水分穴分清別濁以治水;三陰交調理脾腎,輸布津液。

隨證配穴 下肢腫甚—陰陵泉。

操作 毫針刺,補法,亦可溫鍼灸,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耳針法

耳針:取肝、脾、腎、腦、膀胱等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每次酌選2~3穴,中等刺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22.

選穴 肺 脾 腎 膀胱

方法 毫針刺,中等刺激強度,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穴位敷藥法

選穴 神闕或湧泉

方法 獨頭蒜5枚,田螺4個,車前子10g。車前子研細未,與大蒜、田螺共搗一起,敷神闕穴。或蓖麻子50粒,薤白3~5個,共搗爛敷湧泉,每日1次,連敷數日。

單腹脹·石水

石水指單腹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醫門法律·脹病論》:“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甕,是名單腹脹,不似水氣散於皮膚面目四肢也。仲景所謂石水者,正指此也。”鼓脹指單腹脹[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11.。《景嶽全書·雜證謨》:“單腹脹者,名爲鼓脹。”

疝瘕類病證·石水

石水指疝瘕類病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35.。《諸病源候論·水腫病諸候》:“小腹腫大,𩊅如石,故云石水,其候引脅下脹痛而不喘是也。”“石水者,先從四支小腹腫獨大,其根在膀胱。”又《醫門法律·水腫論》:“石水,其脈自沉,外證腹滿不喘……以其水積胞中,堅滿如石,不上大腹,適在厥陰所部,即少腹疝瘕之類也。”

關於疝瘕

疝瘕又名瘕疝、蠱[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黃帝內經素問·玉機真髒論》:“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因風邪化熱傳於下焦,與溼相合而致,其症小腹部熱痛,溺竅流出白色黏液,宜用五苓散之類[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因風寒與腹內氣血相結而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症爲腹皮隆起,推之可移,腹痛牽引腰背,治宜茴香丸[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