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巨虛 2015年08月21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上巨虛爲經穴名(Shàngjùxū ST37),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代號ST37,見《千金翼方》,《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名巨虛上廉;別名上林、足上廉、巨靈上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屬足陽明胃經[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爲大腸下合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上:上方;巨:巨大;虛:中空、空隙[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脛、腓骨之間形成較大間隙,穴在此空隙之上方,故名[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直下6寸;或於足三裏與下巨虛連線的中點取穴;一說在“膝下四寸”(《鍼灸大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標準定位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在小腿外側,犢鼻( ST35)下6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取法

正坐屈膝位,在犢鼻下6寸,當足三裏與下巨虛連線的中點處取穴[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在小腿外側,犢鼻( ST35)下6寸,犢鼻(ST35)與解溪(ST41)連線上。正坐或仰臥屈膝取之。[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穴位解剖

上巨虛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長伸肌、小腿骨間膜。血管、神經的分佈同足三裏(有脛前動、靜脈。分佈着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深層爲腓深神經)。皮膚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和隱神經雙重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脛骨前肌及其深面的長伸肌。兩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及伴行的腓深神經經過。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及隱神經的分支,深層正當腓深神經;並有脛前動、靜脈通過。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脛骨前肌→脛骨後肌。[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特異性

大腸之下合穴。

功用

調和腸胃,通經活絡。

有通腸化滯,理脾和胃,疏經調氣的作用。[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主治病症

主治腸、胃及下肢等疾患。如腹痛脹滿、痢疾、便祕、腸癰、腳氣、膝脛痠痛、下肢痿痹、腸鳴泄瀉、臍腹疼痛、飲食不化、胸脅支滿、咳逆氣喘、小便黃赤、偏枯不遂、腳脛痠痛等。現代又多用於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1.消化系統疾病:闌尾炎,胃腸炎,泄瀉,痢疾,疝氣,便祕,消化不良;

2.運動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後遺症,下肢麻痹或痙攣,膝關節腫痛。

刺灸法

一般直刺0.8~1.2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3.

刺法:1.直刺0.5~1.2寸,局部酸脹;

2.針尖略向上斜刺,針感沿胃經循膝股走至腹部。少數可上行至上腹部及胸部;

3.略向下斜刺,其針感沿足陽明經走至足跗、足趾部;

4.理氣止痛可用龍虎交戰;

5.消腫利水可用子午搗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溫鍼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亦可採用藥物天灸。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大腸有熱,腸鳴腹滿,俠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狂妄走善欠。

《備急千金要方》:腳氣初得腳弱,骨髓冷疼痛,小便難黃。

研究進展

實驗研究:

①針刺此穴,可使嗜酸性白細胞明顯下降,嗜中性白細胞吞噬能力顯著增加,淋巴細胞轉化率和玫瑰花結試驗均趨明顯提高,另可使血漿殺滅痢疾桿菌的能力明顯提高。[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②有抗切口痛和提高腹皮痛閾的作用,可作胃大部切除術的針麻選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③可增強胃與闌尾蠕動,促進闌尾排空。[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7.

急性腹瀉 穴位注射用水1~2ml(左右穴交替),每日1次,連續3次爲1療程,治療35例,效果較好。

嬰幼兒腹瀉 東莨菪鹼(每次按0.006mg/kg計算,加生理鹽水至2ml)雙側穴位注射244例,效果良好。

便祕 配大腸俞,埋線治療頑固性便祕29例,有較好的效果。

腸癰 配足三裏,手法以重刺激爲主,治療165例,對瘀滯型、蘊熱型效果好,熱毒型效果欠佳。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