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16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發布國衛醫發〔2016〕18號《關於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的通知》,決定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該通道的建立,將提高人體器官獲取與分配效率,規範人體捐獻器官轉運工作,暢通人體捐獻器官轉運流程,減少器官浪費。

點擊查看原圖

器官移植是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生命,而器官移植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是有可供移植器官。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符合國情的由中國紅十字會作爲第三方參與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並初見成效。截至2016年5月5日,全國累計實現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7101例,捐獻大器官19417個。其中,2015年完成捐獻2766例,捐獻大器官7785個,超過2013年與2014年捐獻數量總和。我國年捐獻數量已位居亞洲第1位、世界第3位。2013年9月,我國正式啓用了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以下簡稱COTRS)分配捐獻器官。COTRS嚴格遵循器官分配政策,以技術手段最大限度的排除和監控人爲干預,以患者病情緊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國際公認的客觀醫學指標對患者進行排序,實現自動化的器官匹配與共享,確保器官分配的科學、公平、公正。全國聯網使得器官利用率大大提高,在可接受的冷缺血時間範圍內,13.1%的器官實現了跨省患者匹配及共享。共享相對頻繁的爲兒童捐獻器官,其全國共享比例達22.6%,使得全國各地更多的器官功能衰竭兒童患者得到有效救治。

隨着我國器官捐獻工作的進一步推進,捐獻器官全國匹配共享的數量及比例將會越來越多。儘管器官的共享有利於實現公平高效的器官分配,但是受制於現在的醫學技術,可移植器官均有可以耐受的最大缺血時間,例如肝臟耐受冷缺血時間上限爲12小時,超過此時間受者原發性移植肝無功能移植功能延遲恢復、膽道缺血性損傷等併發症發生率顯著增高,受者術後生存率明顯降低。腎臟耐受冷缺血時間上限約爲24小時,心臟耐受冷缺血時間上限約爲6-8小時,肺臟耐受冷缺血時間上限約爲8-12小時。即使在可耐受的時間內,缺血時間越長,器官的質量及器官接受者的預後越差。所以器官運輸是一場生命與時間的賽跑。

受限於我國廣袤的國土面積及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同時爲降低患者器官移植總花費,我國大多采用由醫務人員攜帶,通過民航班機、高速鐵路及公路運輸的形式轉運捐獻器官。轉運過程中面臨較多不確定因素,轉運時間較長,對器官質量造成不利影響,因轉運問題導致的器官浪費也時有發生。爲此,有關部門曾多次協調,爲人體捐獻器官轉運提供保障,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提出建立人體器官轉運的建議和提案。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縮短器官運輸時間、提高移植器官質量、減少器官浪費,已成爲醫務工作者、終末期器官衰竭病人和廣大人民羣衆的熱切期盼。

據悉,自我國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工作開展以來,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已開展多種形式的業務合作,共同保障人體捐獻器官轉運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工作機制和基礎。如2007年深圳航空公司與有關單位簽署了《關於深航運送國際標準化人體捐獻角膜和器官的協議》、南方航空公司等民航運輸企業也多次爲器官轉運提供支持與幫助。隨着我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的不斷深入,跨區域、長距離器官轉運案例逐漸增多併成爲常態工作的背景下,原有工作機制不能滿足實際需要。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與公安部、交通運輸部、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鐵路總公司、中國紅十字會總會等部門加強聯合,並召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工作的專題會議,討論決定在原有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形成制度性安排,保障人體捐獻器官轉運暢通,維護人民羣衆生命健康。我們結合國際器官轉運管理經驗,立足我國國情和既往工作經驗,堅持科學、靈活、實用原則,起草了《關於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的通知》(討論稿),並在廣泛徵求相關部門意見的基礎上反覆進行修改完善,最終定稿形成了《關於建立人體捐獻器官轉運綠色通道的通知》。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