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受性定律

生態學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ài shòu xìng dìng lǜ

2 英文參考

law of tolerance

3 註解

耐受性定律

美國生態學家謝爾福德(V.E.Shelford)於1931年提出:任何一個生態因子在數量上或質量上不足或過多,即當其接近或達到某種生物的耐受限度時,這種生物就會衰退或無法生存。如黃地老虎的幼蟲在-11℃以下便無法生存,大多數昆蟲在48~54℃高溫下也會死亡。每種生物對每個生態因子都有一定的耐受範圍,這個範圍稱爲生態幅(ecologica amplitude),其幅度在這種生物對這種生態因子所能耐受的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生態幅廣的生物稱爲廣生性生物,反之就是狹生性生物。例如,根據生物對溫度、鹽分和食性的耐受範圍,可分別將其分爲廣溫性生物、狹溫性生物;廣鹽性生物、狹鹽性生物和廣食性生物、狹食性生物。每種生物的生態幅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般來說,處於活動期的動物對溫度只有較狹小的生態幅,處於休眠期的動物的生態幅就寬廣得多。生物的生態幅可隨馴化而改變,在水溫爲5℃的容器中養殖的龍蝦,到27℃時全部死亡;而養殖在25℃水溫中的一組,有50%的個體能耐受30℃的溫度。一種生物可能對某一生態因子耐受性範圍很寬,而對另一因子卻很窄。對多種生態因子具有寬廣生態幅的生物分佈範圍也廣。當一種生物對某一生態因子不處於最適合狀態時,它對其他生態因子耐受性限度可能下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