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骨 2016年04月07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髖骨:1.經穴別名;2.經外奇穴名;3.骨骼名。

經穴別名·髖骨

髖骨爲經穴別名。見《針方六集》。即環跳。[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0.環跳(Huántiào GB30)爲經穴名。出《鍼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爲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的交會穴。回陽九針穴之一。環:環曲;跳:跳躍。穴在臀部,當下肢環曲呈跳躍式時取穴,故名。位於臀區,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點處。側臥,伸下腿,屈上腿取穴。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臀大肌→坐骨神經→股方肌。有疏經通絡、強腰益腎、驅風散寒的作用。主治腰腿、下肢等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不遂、膝脛痠痛、冷風溼痹、風疹、水腫等。現代又多用以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髖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炎等。一般直刺2~3寸。針感局部酸脹、或有麻電樣感覺沿股後或外側、胭窩、腓側、腓腸肌、足底、足趾傳導,有時針感至外生殖器,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8.

環跳[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08.

經外奇穴名·髖骨

髖骨爲經外奇穴名(kuāngǔ EX-LE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0.。出《扁鵲神應鍼灸玉龍經》[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類經圖翼》:“髖骨,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主治兩腳膝紅腫痛,寒溼走注,白虎歷節風痛,腳丫風痛,舉動不得。”在大腿前面下部,當梁丘兩旁各1.5寸,一側2穴[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標準定位

仰臥。髖骨在大腿前面下部,當梁丘兩旁各1.5寸,一側二穴,左右共4個穴位。

髖骨穴在大腿前面下部,當梁丘兩旁各1.5寸,一側2穴[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髖骨位於股前區,梁丘兩旁各1.5寸,一肢2穴[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0.

髖骨穴定位在“梁丘兩旁各五寸。”《鍼灸大成》作梁丘兩旁各開一寸五分,現多從《類經圖翼》“在膝蓋上,梁丘旁,外開一寸”定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

髖骨穴的位置

主治病症

下肢疾患,如腿痛,下肢癱瘓,鶴膝風。

髖骨穴主治兩腳膝紅腫痛、寒溼走注、白虎歷節風痛、腳丫風痛、舉動不得等[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0.

髖骨穴主治腿痛,寒溼走注,歷節風痛,膝紅腫痛,下肢癱瘓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

刺灸法

直刺0.5~1.0寸。可灸。

一般斜刺0.5~1.0寸;可灸[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70.

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

骨骼名·髖骨

髖骨爲骨骼名,又稱髁骨、 胯骨、跨骨、骻骨、䯑䯖[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爲解剖學同名骨[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左右髖骨與骶骨通過韌帶形成一個完整的骨性環,即骨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83.。髖骨由髂骨、恥骨與坐骨組成[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把雙手叉在腰上向下摸,兩側那塊又大又硬的骨即是髖骨。兒童時期身體每邊的髖骨是3塊獨立的骨。分別叫髂骨、坐骨和恥骨,3塊骨借軟骨相互連結。長到十五、六歲以後,3塊骨才融合成1大塊髖骨,加強了支撐力。在3骨融合處的外側有一深窩,稱爲髖臼,髖臼前下方的大孔稱閉孔。上緣稱髂嵴,兩側髂嵴最高點的連線約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爲腰椎穿刺的定位標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