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學說 2015年06月19日修訂版

BY fengchuile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經絡學說是指以經絡爲中心,闡述其循行路線、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以及與臟腑體表之間的多種聯繫,用以指導臨牀診斷和防治疾病的一種基礎理論。它與陰陽五行學說相結合,建立了人體的整體觀和氣血循環學說,爲中醫辨證論治和藥物歸經奠定了基礎[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87.

經絡學說爲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佈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牀實踐的中醫學理論。其形成與發展,與鍼灸、推拿療法的應用有着密切關係,故經絡學說也是鍼灸及推拿的理論核心。中醫臨牀治病明辨病變的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以經絡學說爲基礎。《黃帝內經靈樞·經別》:“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扁鵲心書》:“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經絡遍佈全身,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聯繫成爲一個有機的整體;並籍以運行氣血,營養機體,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學說是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與中醫學其他基礎理論互相影響、互爲補充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對於經絡實質,迄今還不能從形態學上加以證實。現代對經絡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種手段,從文獻學、形態學、生理學、胚胎發生學、物理學等各個方面着手,提出了周圍神經相關說、結締組織相關說、特殊結構說、經絡——皮層——內臟相關說、第三平衡系統論、神經體液相關說、經絡實質二重反射說、細胞間信息傳遞說、經絡生物全息論、場論等很多關於經絡實質的假說。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