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腦病 2013年10月10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概述

高血壓腦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是指在高血壓病程中因血壓急劇、持續升高導致的急性腦循環障礙綜合徵。

任何類型高血壓只要血壓顯著升高,均可引起高血壓腦病,但臨牀上多見於既往血壓正常而突然發生高血壓者,如急性腎小球腎炎、妊娠中毒症等,也好發於急進型或嚴重緩進型高血壓伴明顯腦動脈硬化的病人。除血壓突然升高外,常伴劇烈頭痛與神志改變,有時還出現肢體活動障礙,眼底檢查有侷限性或瀰漫性視網膜小動脈痙攣,但不一定有出血、滲出或水腫,降壓治療後可迅速恢復。

高血壓腦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兩種學說:過度調節或小動脈痙攣學說、自動調節破裂學說。高血壓腦病主要病理改變是瀰漫性腦水腫,腦重量增加可超過正常腦的20%~30%。

高血壓腦病應與高血壓危象、高血壓性腦出血、腦梗死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鑑別。

高血壓腦病一旦發生,應迅速救治,儘快降低血壓,控制病情,防止腦疝形成。

高血壓腦病起病急,症狀明顯,病情危重,若不及時治療,可因腦水腫加劇出現腦疝,可迅速死亡。據統計,未經治療的高血壓危重症,6個月病死率50%,1年病死率90%。高血壓腦病經治療後,大部分病例症狀完全緩解,影像學檢查異常完全消失,預後良好。因此其預後取決於早期診斷和治療。

高血壓病患者,平素應用有效降壓藥物平穩降壓,在精神刺激,情緒緊張或其他可能引起血壓急劇升高的應激情況下,強化血壓監測,及時調整藥物即可避免高血壓腦病的發生。對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患者,術後進行24h動態血壓監測,一旦發現血壓異常升高,及時降壓治療。

疾病名稱

高血壓腦病

英文名稱

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別名

高血壓性腦病

分類

心血管內科 > 高血壓與高血壓病

ICD號

I67.4

流行病學

目前國內尚未查到較全面的發病率統計學資料。臨牀常見急進型惡性高血壓引起高血壓腦病,尤其併發腎功能衰竭或腦動脈硬化病人,約佔12%;原發性高血壓導致高血壓腦病的發病率約佔1%。

病因

任何類型的高血壓均可發生高血壓腦病。主要病因:

原發性高血壓

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率佔1%左右,高血壓病史較長,有明顯腦血管硬化者更易發生。既往血壓正常而突然出現高血壓的疾病,如:急進性高血壓和急性腎小球腎炎病人也可發生。

繼發性高血壓

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腎小球腎炎性高血壓、腎動脈狹窄、嗜鉻細胞瘤等血壓中等程度增高,也有發生高血壓腦病的可能。

某些藥物或食物誘發高血壓腦病

少見情況下,高血壓患者應用單胺氧化化酶抑制劑的同時,又服用蘿芙木類、甲基多巴或節後交感神經抑制劑,也會引起與高血壓腦病相似的症狀。進食富含胺類的食物也可誘發高血壓腦病。

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

高度頸動脈狹窄患者行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腦灌注突然增加,亦可引起高血壓腦病。

發病機制

高血壓腦病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有兩種學說:

過度調節或小動脈痙攣學說

正常情況下,腦血管隨血壓變化而舒縮,血壓升高時,腦部血管收縮;血壓下降時腦血管擴張,當血壓急劇升高時可造成腦膜及腦細小動脈持久性痙攣,使流入毛細血管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缺血和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內水分外滲增加,可導致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在此基礎上可發生壞死性小動脈炎、斑點狀出血或多發性小栓塞,引起腦血液循環急性障礙和腦功能損傷,從而產生一系列臨牀表現。

自動調節破裂學說

腦血管通常隨血壓變化而擴張或收縮,以保持腦血流量的相對穩定。直接測量腦膜血管的直徑和用同位素間接測量入腦血流量,均說明血壓下降時腦膜血管擴張,血壓升高時則收縮。正常人當平均動脈壓(MAP)在60~120mmHg之間時腦血流量是恆定的。血壓明顯上升,如MAP≥180mmHg時,自動調節機制破壞,原先收縮的腦血管(血壓升高時收縮)由於不能承受過高的壓力而突然擴張,產生所謂被動性擴張現象,結果腦血管過度灌注,腦血流量增加,血漿滲透壓增高,滲入血管組織周圍而導致腦水腫和顱內高壓,從而產生一系列臨牀表現。

病理改變

高血壓腦病主要病理改變是瀰漫性腦水腫,腦重量增加可超過正常腦的20%~30%。腦外觀蒼白,腦回變平,腦溝變淺,腦室變小,腦淺表部位動脈、毛細血管和靜脈擴張,Virchow-Robin腔隙擴大,腦切面呈白色,可有瘀點狀出血或微小狹長的裂隙狀出血及腔隙性病損等。腦小動脈管壁玻璃樣變性使血管內皮增厚,外膜增生,血管腔狹窄或阻塞,導致纖維蛋白性血栓和腦實質微梗死,形成本病特有的小動脈病(arteriolopathy),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嚴重可破裂,發生多數瘀點或腦內出血。Feigin和Prose(1959)描述兩種腦動脈玻璃樣變性類型,一種爲纖維蛋白樣動脈炎,可見血管壁炎症性改變、血液外滲、微動脈瘤形成;另一種血管壁無炎性改變,膠原染色性物質使血管腔狹窄、小血栓形成和腦缺血。顱內壓增高或視網膜動脈壓增高阻礙靜脈迴流,可導致視網膜動脈纖維素樣壞死、出血或梗死及永久性視力喪失。還可見少突膠質細胞腫脹、樹突狀細胞破碎(clasmato-dendrosis)及神經元缺血性改變。

高血壓腦病的臨牀表現

高血壓腦病起病急驟,病情發展非常迅速。腎功能損害者更容易發病。

高血壓腦病常因過度勞累、緊張和情緒激動所誘發,出現高血壓腦病一般需經12~48h,短則幾分鐘。血壓升高尤以舒張壓爲主,舒張壓常超過120mmHg。

主要有腦水腫和顱內高壓的症狀,先有嚴重的瀰漫性頭痛,清晨較明顯。初呈興奮、煩躁不安,繼而精神萎靡、嗜睡。若病情繼續進展,腦水腫加劇,則在數小時或1~2天內出現意識模糊,甚至昏迷。除神志改變外,還常伴有嘔吐,有時呈噴射性。

視力障礙以偏盲、黑矇多見;有時出現一過性偏癱、半身感覺障礙、甚至失語,有的還有頸項強直、癲癇發作(可爲侷限性癲癇發作、癲癇大發作或癲癇持續狀態)等神經症狀,嚴重者並有呼吸中樞衰竭症狀。眼底檢查有侷限或瀰漫性視網膜血管痙攣,不一定伴有視盤水腫、滲出和出血。腦脊液壓力增高並有蛋白質。

高血壓腦病的併發症

高血壓腦病易併發腦疝、罕見併發腦血栓形成或腦出血。

1.腦疝:由於腦水腫加劇,其腦容積增加而壓迫正常腦組織,易出現腦疝,可迅速死亡。

2.腦血栓或腦出血:Schwartz等報道,110例高血壓腦病中,3例因血小板減少導致致命大量腦出血,可見腦出血併發症雖然罕見,但後果嚴重。

實驗室檢查

1.除非伴腎病或尿毒症,尿常規通常無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及管型等,血尿素氮正常。

2.CSF壓力多數增高,偶可正常,細胞數正常,極少數患者有少量紅細胞,蛋白輕微增高。

輔助檢查

頭顱的影像學檢查對高血壓腦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腦部CT:出現侷限或廣泛的低密度竈腦水腫表現,主要累及皮質下白質,偶爾累及皮質。Schwartz等發現,在高血壓併發的高血壓腦病,腦水腫常爲雙側性,主要位於枕葉,也有位於頂葉、後額葉、小腦胼胝體的帶狀結構等處。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的高血壓腦病,腦水腫位於手術同側的大腦前、中動脈供血區域。高血壓腦病緩解後,CT異常所見消失。

2.腦部MRI:與CT改變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在CT或MRI顯示異常的部位,可見血流灌注增加。

4.眼底檢查:視網膜動脈呈瀰漫性或侷限性強烈的痙攣、硬化或有出血、滲出和視盤水腫。

5.腦電圖:出現侷限性異常或雙側同步銳性慢波,有時表現爲節律性差。

診斷

根據高血壓腦病患者原發性或繼發性高血壓病史,可有過勞、精神緊張、激動等誘因,血壓突然急驟升高,尤其舒張壓升高(>120mmHg),出現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偏癱、失語和癲癇發作等一過性神經系統局竈體徵,眼底可見高血壓性視網膜病變,CT或MRl顯示特徵性頂枕葉水腫,迅速降壓後症狀體徵迅速消失,不遺留後遺症,一般不難診斷。但準確的診斷必須謹慎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血壓升高及神經學缺陷。

鑑別診斷

高血壓腦病應與高血壓危象、高血壓性腦出血、腦梗死和蛛網膜下腔出血等鑑別:

1.高血壓腦病與高血壓危象都是高血壓的特殊臨牀表現,共同特點均表現血壓急劇升高,但發病機制及臨牀表現不同。

2.出血性卒中: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SAH)均可出現腦水腫及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高血壓、劇烈頭痛、嘔吐、癲癇發作,甚至昏迷等。高血壓腦病以舒張壓升高爲主,神經功能缺失症狀體徵爲一過性,腦出血神經功能缺失體徵固定並可加重,SAH可見腦膜刺激徵,CT檢查有肯定的鑑別價值,高血壓腦病顯示瀰漫性腦水腫,腦卒中可見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竈證據。

3.尿毒症性腦病:尿毒症合併高血壓並出現腦部症狀時,須鑑別爲高血壓腦病或尿毒症腦病引起。高血壓腦病常伴癲癇發作和黑矇,降壓後症狀迅速好轉;尿毒症腎功能障礙嚴重,常伴撲翼樣震顫或肌陣攣,血尿素氮或肌酐增高,透析治療後症狀可緩解;尿毒症患者很少發生癲癇樣發作和黑矇,有助於鑑別。

4.高血壓性心臟病引起的肺水腫需與高血壓腦病鑑別,前者有明顯肺水腫症狀體徵,糾正肺水腫後血壓下降,可資鑑別。

高血壓腦病的治療

高血壓腦病一旦發生,應迅速救治,儘快降低血壓,控制病情,防止腦疝形成。

迅速降壓治療

爲預防或減輕靶器官的損傷,在數分鐘至2h之間使血壓降低,至目標血壓水平,仍有爭議。有主張將血壓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有主張血壓降低幅度應小於20%~25%,或將舒張壓降至100~110mmHg(13.3~14.8kPa),以免引起腦血流灌注不足。

應用短效靜脈製劑降壓

常用藥物:

(1)首選硝普鈉:硝普鈉 0.25~10μg/(kg•min)靜滴,立即起作用,持續作用2~3min。

(2)硝酸甘油:5~100μg/min靜脈點滴,2~5min起作用,持續5~10min。

(3)尼卡地平:5~15mg/h靜脈點滴,5~10min開始起作用,持續1~4h(常時間使用後持續時間超過12h)。

(4)拉貝洛爾:每10分鐘靜注20~40mg,或0.5~2mg/min靜滴,5~10min開始起作用,持續2~6h。

(5)烏拉地爾:首劑12.5~25mg,隨後5~40mg/h 靜滴,3~5min起作用,作用持續4~6h。

(6)酚妥拉明:5~10mg靜注,1~2min起作用,持續10~30min。

迅速降低顱內壓

呋塞米20~40mg加10%葡萄糖液20ml內靜脈注射,必要時可重複使用。20%甘露醇250ml快速靜脈滴注。

對症治療

安定10~20mg肌內注射,或10%的水合氯醛10~20ml保留灌腸,以制止躁動和抽搐。癲癇發作者給予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抗癲癇治療。

預後

高血壓腦病起病急,症狀明顯,病情危重,若不及時治療,可因腦水腫加劇出現腦疝,可迅速死亡。據統計,未經治療的高血壓危重症,6個月病死率50%,1年病死率90%。高血壓腦病經治療後,大部分病例症狀完全緩解,影像學檢查異常完全消失,預後良好。因此其預後取決於早期診斷和治療。

高血壓腦病的預防

高血壓病患者,平素應用有效降壓藥物平穩降壓,在精神刺激,情緒緊張或其他可能引起血壓急劇升高的應激情況下,強化血壓監測,及時調整藥物即可避免高血壓腦病的發生。對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後患者,術後進行24h動態血壓監測,一旦發現血壓異常升高,及時降壓治療。

相關藥品

氧、蘿芙木、甲基多巴、膠原、尿素、硝普鈉、硝酸甘油、甘油、尼卡地平、拉貝洛爾、烏拉地爾、酚妥拉明、呋塞米、葡萄糖、甘露醇、水合氯醛、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巴比妥

相關檢查

單胺氧化酶、腦脊液壓力、血尿素氮、尿素氮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