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腸屈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腸屈

腸屈爲經穴別名。出《銅人腧穴鍼灸圖經》。即腹結。腹結爲經穴名(FùjiéSP14)。出《鍼灸甲乙經》,原作腹屈,一名腹結。《備急千金要方》後腹結均作正名。別名腹屈、腸窟、腸屈、臨窟、長窟、腸窩、腸結、陽窟。屬足太陰脾經。腹即腹部,結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結不通之症,故名腹結。主治腹痛,腹瀉,腸炎,大便祕結,繞臍疼痛,腹寒瀉痢,便祕,疝痛,細菌性痢疾,腹膜炎,腸神經痛,腸梗阻,泄瀉,痢疾,疝氣,蛔蟲症,支氣管炎,陽萎,腳氣等。別名腹屈(《鍼灸甲乙經》),腸窟(《外臺祕要》),腸結(《千金翼方》),臨窟(《西方子明堂灸經》),腸屈(《銅人腧穴鍼灸圖經》),長窟,腸窩,陽窟。出處《鍼灸甲乙經》:腹屈,一名腹結,在大橫下一寸三分,刺入七分,灸五壯。穴名解腹即腹部,結系束,本穴善治腹部痛結不通之症,故名腹結。《說文通訓定聲》載:“腹,臍上下兩旁也。”《說文》:“結,締也,從系吉聲。”周與嗣《千字文》: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