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癰
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丹〕治石癰如石,不治。腫者,生商陸根搗擦之,燥則易之,取軟爲度。(張文仲。)癰未潰,以苦苣白汁滴之,立潰。本草雲∶亦出疔根。〔《保》〕木香散治瘡難消,不能作膿,...
中醫古籍;醫學綱目;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明;樓英目瘍
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即俗謂之偷針也。)運氣目方有二∶一曰熱。經雲∶少陰司天之政,三之氣,大火行,寒氣時至,民病目赤瘍,治以寒劑也。二曰燥。經雲∶歲金太過,民病目赤腫瘍。又云∶陽明司...
中醫古籍;醫學綱目;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明;樓英囊癰陰頭癰
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丹〕《外科精要》雲∶癰疽入囊者死。囊爲厥陰,今以死言之,將以爲屬少陰腎經邪?予親見入囊者七八人,悉以溼熱入肝經施治,而用補陰藥佐之,雖膿潰皮脫,睾丸懸掛可畏者,...
中醫古籍;醫學綱目;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明;樓英貼骨癰
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保》〕諸瘡大痛,不辨肉色,漫腫光色,名附骨癰,如神三生散。露蜂房蛇蛻頭髮(洗淨,等分)上燒灰存性,研細,酒下三錢。〔丹〕附骨癰,熱在血分之極。初發時,以青皮、...
中醫古籍;醫學綱目;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明;樓英內癰有三
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素》〕肝滿、腎滿、肺滿,皆實,即爲腫。(王注云∶滿謂脈氣滿實,腫謂癰腫。)肺之癰,喘而兩滿。(仲景雲∶肺癰吐膿如米粥,咽燥振寒。)肝癰,兩滿,臥則驚,不得小便...
中醫古籍;醫學綱目;卷之十九·心小腸部癰疽所發部分名狀不同;明;樓英(二)清熱涼血、退骨蒸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鹹,性寒,無毒。入肝、胃二經。清熱,涼血。陰虛發熱,血虛昏厥,產後煩亂,衝任須協。低燒難退,斷續不絕。丹皮、地骨、青蒿、竹葉。分別配伍、隨症而設。用之得宜,收效尚捷。白薇涼...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二)理氣
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味苦,微寒,無毒。入肺、脾、胃、大腸四經。面炒。破至高之氣,除咳逆停痰。助傳導之官,消水留脹滿。枳實(即枳殼之小者)破積有雷厲風行之勢,瀉痰有衝牆倒壁之威。解傷寒結胸...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氣血兼理藥與理氣藥;明;李中梓二十三、營衛三焦
八卷經絡類(靈樞營衛生會篇)黃帝問於岐伯曰∶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爲營?何氣爲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焉,何也。會,合也。五十以上爲老。二十以上爲壯。此帝問人身之氣...
中醫古籍;類經;八卷經絡類;明;張介賓(三)清熱瀉火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辛、性寒,無毒。入肺、胃二經。惡莽草、巴豆。畏鐵。營衛傷於風寒,青龍收佐使之勳。相付囚於火熱,白虎定爲君之劑。頭疼齒痛肌膚熱,入胃而搜逐。消渴陽狂逆氣起,入肺以驅除。口乾舌焦,...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四)清熱燥溼
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味苦,性寒,無毒。入腎經。惡乾漆。鹽酒炒。肥濃鮮黃者佳。瀉龍火而救水,利膀胱以燥溼。佐以蒼朮,理足膝之痹痛。漬以蜜水,漱口舌之生瘡。黃柏瀉陰火,除溼熱,故治療如上。昔人謂其補陰者...
中醫古籍;本草徵要;第一卷·通治部分清熱藥;明;李中梓